890期家訊(2021年12月)

2021
十二月

十二月
18

「走先喇,係咁先喇」近期一度廣泛傳唱,「走」成為一個令人思考的議題。出走原先聚會的團體,走入新移民社群中,余國輝弟兄在今期專訪裡分享他是如何「走」。

弟兄,你是如何信主的?


我是一九九一年信主的。我當時任職髮型師,工作環境十分強調錢,如俗語所云:「講金不講心」,而且身邊的同事大多有不良嗜好,如賭錢、吸煙、飲酒等。我後來應我一位客人(一位初中的小妹妹)的邀請,出席了當時一場學生福音聚會。在該福音聚會中,我感受到聖徒相聚時的喜樂、團結和相愛,我因此被吸引而接受主。

得知你原在另一團體聚會,當中有甚麼經歷呢?


在信主後,我便在當時的團體(下稱「母會」)中聚會,學習讀經,慢慢投入團體生活。我在母會中聚會了二十多年,與母會的聖徒建立了深厚的關係。後來,母會經歷了一些難處,我許多同伴都決定離開,我自己也因此感到迷惘。在這段迷惘的時間裡,自己在信仰上有許多的反思:我的屬靈生命是否停滯了?另一面,我和太太也考慮到女兒屬靈生命的成長和栽培,希望女兒能在信仰上長進,故我和太太便開始在神面前禱告和尋求。

我和太太十分重視每週主日擘餅的實行,也十分渴望聚會中有自由禱告和讚美。我們當時與教會沙田區長執談話後,得悉教會有
這兩方面的實行,我和太太便一邊參加母會的主日聚會,一邊參加教會的週六晚舊約查經班,慢慢了解和尋求主的帶領。在兩年
週六晚查經班中,我更多認識基督、認識教會、認識生命。在尋求清楚後,約二○一一年,我們一家便決定離開母會,轉到去教會中聚會。

在離開母會後,你是如何調整和適應呢?


我先要適應的是主日聚會的節奏,雖然大方向的實行一樣(每週擘餅、自由禱告),但教會擘餅聚會的節奏較明快,聖徒們此起彼落地積極開聲禱告,詩歌也多以國語頌唱,我起初並不習慣。感恩的是因為一直有和長執溝通、分享,所以聖徒們都十分願意遷就,例如雖然旋律和發音稍不協調,但仍願意以廣東話頌唱詩歌,讓我們有時間適應和理解歌詞。

除了聖徒的照顧,主也親自開路。女兒畢竟是自幼在母會中成長,我和太太曾擔心她離開自幼認識的同伴後,很難投入教會的少年聚會,常為此禱告。蒙主看顧,女兒剛參加少年聚會不久,教會就有少年佈道會,女兒所讀的學校,有七位同學也願意出席,並表示信主,且多有繼續參加少年聚會。女兒因此有相熟的同伴,同時也令她不再是較被動的參與者,而是要主動投入聚會去照顧初信的同學。

在我們一家穩定聚會後,我開始參加一些事奉崗位,與其他聖徒一同事奉,而在兩年的查經班中,我們也認識了不少信徒。在一同事奉過程中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或做法,但我們慢慢調整心態—接受各人的不一樣,在跟弟兄姊妹的相處和配搭上除去前設,在坦誠的分享和交流中也學習欣賞彼此的優點,互相愛惜。當彼此關係融洽時,其實很多做法上的差異都能解決,同時,我們一同把焦點放在主身上,尋求主的引領。

你是怎樣起意走進社區投入福音事工?


主教導門徒作世上的鹽和光,人點燈不要放在斗底下,要照亮世人(太五14-15),所以我認為福音不要被有形或無形的牆阻擋,教會也是無牆的,要走出去,就如主的吩咐:「所以,你們要去…」(太廿八19)我和太太本來就多參與和投入福音開展的事工,如社區佈道等。我們之前在沙田派福音單張時留意到,教會沙田區聚會所附近有不少的新社區(如美田邨、石門邨、水泉澳邨等),居民以新移民為主,且多未接觸過信仰。後來,受疫情影響,福音事工好像一度受阻,但也因著疫情和封關的原因,有許多新移民留在香港,無法回鄉。一面來說,不少基層家庭好像被囿於家中「困獸鬥」,從另一面看,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人能持久地接觸福音、認識福音。

在這些環境中,神賜下意念給我和太太,自去年九月起我們租借了已允准開放的社區中心,藉一些免費的興趣班,如拉筋班、英語班等,走入新移民社區。我們不是打算成為另一個社福機構,提供一些幫助,而是盼望能透過這些活動,把人帶到主面前。

你在過程中有甚麼經歷和學習呢?


受疫情限制,我們難以像以往般在社區內宣傳,我們只能把海報張貼在屋邨的電梯大堂內。在神祝福下,至今已有約二百多個基層家庭聯絡過我們,當中更有二十多個家庭陸續來參與教會聚會,實在超過我們的預計!

透過免費的興趣班為平台,我們能與參加者建立關係,引導他們認識福音。另一感恩的是,神也預備了與我們一同事奉的聖徒,有已在沙田區聚會的新移民姊妹們,也有新受浸的聖徒。在新移民家庭中,拜偶像的和無神論的較多,也有信心較稚嫩要應對夫家反對的,更有因孩子教養困難才來的,我們也就一直禱告交託,「見招拆招」。

在事奉中,要做的事很多,也會有疲乏的時候,一面要感謝神讓我和太太能一同在生命裡配搭、同心事奉,彼此扶持;另一面我深感得力的祕訣是花時間回到靈裡親近神。如果我們沒有神的同在,我們就只會在作一些事,而無法影響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