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的救恩
神造的人裡面有靈,所以人有尋求神的本能。人墮落以後不斷縱慾,但因人有靈,良心會感到不安,所以不希望繼續走縱慾的路。撒但就用禁慾的詭計來對付人,完全將人引到迷途。禁慾主義產生了聖品階級與平信徒之分別,但禁慾是行不通的,唯一出路是魂的救恩。魂的救恩是神定規的,主要用來對付人的心思、意志和情感。 在教會中全體都是祭司,沒有聖品階級,撒但卻常對信徒說:「你是不行的,這樣的要求只有聖品階級才可達到。」聖品階級可以許三個平信徒不可以許的願,這三個願就把人分作兩個階級。 第一個願是「安貧願」,對付人的心思,要人的內心安於貧窮;第二個願是「童身願」,即不結婚,控制人的感情;第三個願是「順服願」,對付人的背叛,降服人的意志。所有加入聖品階級的人都要許這三個願,以「安貧願」為例,要拋棄一切物質,甚至向人乞討。這樣的人可以達到「貧」,但不能達到「安」,而魂的救恩就是將「安」帶給人。 隨遇而安 「我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1-13)這是保羅對腓立比所有信徒說的話,並不是只對某些聖品階級說的。他親自作見證:無論在甚麼景況,窮也好,富也好,他都可以「安」,因為他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凡事都能作。這不是禁慾主義,而是魂的救恩,使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安」。這與我們帶領下一代有莫大關係:我們必須看見每一個信主的人,都可以像保羅那樣隨遇而安;我們必須有這樣的心志,並把這樣的心志傳給下一代。 神的旨意是要人生養眾多、遍滿地面,「童身願」卻要人控制情感、不結婚,這是行不通的。「順服願」亦難以實行,真正的順服是從救恩而來的順服,外面的限制是很難強求的。縱觀教會歷史,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仍留下聖品階級與平信徒之分,也沒有恢復「靈、魂、體」三元的真理,並未消除天主教的餘毒。從改教到現在,更正教培養下一代的方式,還沒有完全脫離天主教的餘毒。 不卑不亢 在更正教裡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症狀,就是許多傳道人的孩子都出現問題,因為傳道人只顧別人的事,反而沒有時間看管自己的孩子,但聖經說:「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三5)一名美國記者曾訪問某傳道人的太太:「你曾否想過與丈夫離婚?」這位太太回答:「從來沒有想過離婚,但我常常想幹掉他!」原來只有她一人照顧五個孩子,孩子需要父親,但丈夫常常不在家,她須兼任父職,所以有時候生氣,恨不得殺了他!另外,美國加州一位著名的傳道人,他的兒子早前自殺了。由此可見,教養孩子並非易事。 弟兄姊妹不要因忙於服事而忽略孩子,使孩子覺得無人愛他。不管有沒有服事崗位,我們都要讓孩子從小沐浴在神的愛中,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是被棄的;若孩子從小有被棄的感覺,對他的一生是不好的。此外,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是受剝奪的,我們要告訴孩子:「你是蒙愛的,是蒙福的,沒有缺乏,但不是要甚麼就有甚麼。」我們要讓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這樣他們就不會自卑。 紐約市的中學生,畢業時都會參加舞會,免不了喝酒、跳舞之類的活動。一位從小在教會中長大的姊妹,剛剛中學畢業,不知應否參加舞會。當同學問她:「你參加畢業舞會嗎?」「你有舞伴嗎?」她簡直啞口無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人問她的印度女同學是否參加舞會,這女孩用堅定的語氣回答:「我媽媽說,我們印度女孩不參加這樣的舞會!」可見這印度女孩的自我認同感是多麼強烈!然後,那位姊妹趁機輕輕地說:「我也不參加。」 或許對她來說,不參加舞會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因為她覺得被剝奪了,但她的價值觀在哪裡呢?父母要怎樣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呢?首先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所有環境都是出於神的主宰和恩典,是神最好的安排,這樣他們就不會感到不滿或是不如別人。 另一方面,我們不要進到另一個極端,使孩子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令他們覺得父母在教會裡服事久了,他們就是特殊階級。教會不分聖品階級與平信徒,但這樣的觀念仍存留在弟兄姊妹中間,覺得服事久了,就比別人更強。其實每個人在主面前都要負自己的責任,屬靈經歷也不是某些人的專利。我們要教導孩子不可自卑,也不可自傲,誇口說:「我爸爸是某某。」「我是某某的兒子。」 有一次某服事肢體的兒子想參加教會訓練,與我們幾位弟兄交通。他說:「我害怕自己是某某的兒子,如果參加培訓,別人會對我另眼相看。」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不應該有這樣的心態──因著父母是服事的人,就覺得自己與別不同。當時一位弟兄這樣回答他:「我的女兒也參加培訓,她說:我最不喜歡別人說我是某某的女兒,我有自己的名字,不需要別人對我另眼相看。」現今一些基督教團體仍存留世襲的觀念,有些神職人員認為要將自己建立的功業傳給下一代,可見聖品階級與平信徒的餘毒還未完全清除。 總括而言,父母要讓孩子沐浴在神的愛中,認識神的主宰、神的恩典、神的憐憫,叫他不覺得自己有缺乏、被剝奪、被排斥、被遺棄,這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不要給孩子有特權,令他自以為高人一等。假若孩子自卑或自傲,就不會願意接受父母的帶領。 以身作則 父母首先必須以身作則,才能對下一代有良好影響;特別是教會的傳道人,不能因著時間自由就輕易遲到。我們不是憑外面的禁慾主義來約束人,一切都是從內心發出的。父母需要為孩子禱告,約翰.牛頓(John Newton)的母親是非常敬虔的婦人,經常為他的得救禱告。牛頓頗具才華,卻很調皮;母親在他年幼時就傳福音給他,為他禱告,求主拯救他。牛頓年輕的時候就離家當海員,行為放蕩,之後更參與奴隸買賣。有一次在海上遇見狂風巨浪,生死繫於一線,他呼求神,神就拯救他。自此他轉向神,人生完全改變。他寫了多首詩歌,最著名的就是「驚人恩典」(Amazing Grace);這首詩歌幫助了無數的人,連監獄裡的罪犯聽了都感動到流淚,這都是聖靈的工作。 牛頓從前是販賣奴隸的人,得救後就傳福音、服事人。晚年的時候,他影響了一位英國國會的年輕議員,這位議員成為廢除奴隸法案的主要推動人,最終廢除了此法案。這一切都源於牛頓的母親常為他禱告,求神使他成為一個被神使用的人。今天我們不應滿足於孩子得救不沉淪而已,我們的眼光要被擴大,也要讓下一代有遠大的眼光。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生在一個大家庭裡,有眾多兄弟姊妹。雖然家境清貧,但他們有敬畏神的父母。每天吃過早餐後,父母就會到房間裡跪著禱告,這時孩子們都不敢鬧玩,因為他們知道這時段很重要。由此可見,這個家庭實在有敬畏神的心,後來衛斯理和他的兄弟為英國帶來巨大的屬靈影響,這是由於父母在他們年幼時,就把敬畏神的種子埋在他們裡面。 訓練子女 當然,我們還要讓孩子學得一技之長,悉心培養他們,使他們可以發展神所賜的天賦。每個時代的情況都不同,但父母都盼望孩子有出息。「有出息」並非指修讀具經濟效益的學科,或投身高尚的專業,而是主耶穌所說的比喻(太廿五14-30;路十九11-27):主人要往外國去,叫了三個僕人來,一個給了五千兩銀子,一個給了二千兩,一個給了一千兩。那領五千的去做生意,另外賺了五千,那領兩千的也照樣賺了兩千,主人稱讚他們是忠心的僕人。那領一千的卻把銀子埋在地裡,說主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主人對他說:「為甚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呢?」 「連本帶利」就是有出息,不一定要賺回五千或兩千,而是擺上自己的那一份;「銀行」是指教會,假若每個人不論能力大小都願意擺上,那麼人人都是有出息。我們要按著神給孩子的機會,培養、鼓勵他們,使他們在有生之年可以服事那個時代的人。 下一代需要從小操練性格,在學階段就要學習謙虛、守時、負責任、不輕諾寡信、做事有始有終…同時,我們要訓練下一代成為能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成為問題的一部分,作了別人的難題。我們要幫助下一代成為紮實和給出去的人,不要仰賴捷徑和關係,不要存有聖品階級的世襲思想,而是成為有能力接棒的人。 (朱永毅弟兄專題信息,未經講者過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