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聚會,雖有唱詩讀經,但重點是生活相交;這個聚會,分享食物幾乎是必不可少的;這個聚會,可以閒話家常;這個聚會,就在聖徒家中進行。這就是家聚會。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出版的第一期家訊,已有家聚會的報告,家聚會歷史至少超過三十年。尖沙嘴、何文田、新蒲崗、大圍等是較早有家聚會的地區,聖徒願意開家接待,住在附近的弟兄姊妹就可前往聚會。本期家訊訪問了沙田區家小組,讓大家藉該區去認識一下家聚會的情況。 沙田聚會所二〇〇二年才開始聚會,但早在八十年代中就已經有家小組,當時是在大圍美林邨、愉田苑的聖徒家中聚會。時至今日,沙田家聚會共有三個群組,分別是大圍、馬鞍山、沙田南(第一城);三個群組又各自有五位家主,家主輪流開家,每逢週五晚上八時至十時聚會。 三個群組的聚會人數分別由十多人至二三十人不等,聚會內容包括唱詩、讀經、自由分享、代禱。會後少不了的是吃東西,有時邊吃邊聊天,「弟兄姊妹不願走的」。
沙田南家小組
沙田區家聚會的負責弟兄們異口同聲地說,家小組是生活、是關係、是彼此照顧的平台,藉以托住果子不至於未熟而落。弟兄說,家聚會旨在守,而不是攻,它為的不是人數增長,而是維繫住弟兄姊妹,著重照顧和牧養。很多聖徒因著家聚會而蒙保守和建立,也藉此明白何謂教會。 為甚麼家小組能成為建立關係的平台?一方面因為它凝聚了一群住在附近的聖徒,彼此是街坊,平日多了接觸,著重平常的照顧。「…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壹四20)弟兄說,「住在你旁邊大廈的,就是看得見的弟兄,若你都不顧念、不關心,如何說你愛神呢?」 大圍家小組
另一方面,家聚會有別於其他聚會一人講道、眾人聽道的單向、獨白形式,它是對話式,雙向甚至多向的,參加者可以隨時切入,自由交談、發問、回應。家小組鞏固了多邊關係,包括夫妻關係、家庭的關係、弟兄姊妹的關係、教會內服事的關係。眾人在聚會中很自然地分享近況,譬如家人患病、孩子考試、搵工擇偶等等貼身的生活大小事,然後彼此代禱。一份彼此信任的穩定關係,就建立起來,非常寶貴。當有更多弟兄姊妹認識這種關係的重要、珍惜這種分享時,教會生活就很甜美,聖徒就會果子常存。這是家聚會獨有的功用。 家聚會成全了不少弟兄姊妹。首先是開家的聖徒對人對教會都多了一份負擔,越來越成熟;而願意來家聚會的,教會生活也較穩妥。家聚會很看重代禱,把弟兄姊妹的大小難處同心帶到主面前,再配合實際的關顧、陪伴;在過去二三十年,聖徒藉著家聚會而得供應、跨過死蔭幽谷的具體例子,不在少數。 有聖徒突然中風、不能行動,在家聚會中得到扶持,其後康復,滿有喜樂。也有弟兄姊妹經歷喪親、重病、失婚等等艱難,家小組給與支援、安慰,讓人重新站起來。 馬鞍山家小組
家小組需要大家代禱,好讓它能祝福更多人。人手方面,家小組著重關係,所以親和力很重要,求神賜下擁有這份恩賜的聖徒,好能把人團在一起。硬件方面,香港一般家居狹小,這限制了家小組的人數發展,求主準備更大又更方便的地方以供聚會。 「今天救恩到了這家」(路十九9),救恩的單位是家,以家來聚會,一家一家得救、一家一家蒙恩、一家一家追求,應是教會常態。家聚會雖以中壯年為主,但恩典也臨及下一代:當父母在客廳聚會,小孩在房中也有自己的聚會,「在聚會所玩耍,與在房中牀上滾來滾去,不一樣的」,建立的情誼是格外親密。盼望弟兄姊妹都有這種以家去追求主、我家給主用的領受,讓家聚會更加興旺。 斗室中的愛 一張牀坐三排人 香港地家居環境狹小,家聚會常要二三十人擠在小小的公屋單位內,連空氣都不流通,甚至誇張地一張牀要坐三排人!不過,弟兄姊妹卻樂此不疲,照常聚會。 除了地方小,有時地方又偏遠,家主在聚會後開車送弟兄姊妹回家,殷勤服事。也有姊妹體貼收工趕來聚會的聖徒,煮飯燒菜,大伙兒一圍枱邊吃飯邊唱詩分享,其樂融融。 食物分享是家聚會不可少的元素
除了恆常的每週家聚會,大圍家和馬鞍山家還有「集合」家聚,也就是擴大版家聚。家訊九月底採訪沙田區家小組,剛巧遇上大圍家每半年一次的集合家聚,親身體驗這個大家庭的豐富。 這次大圍家集合家聚,約八十人出席,以往人多時更會超過一百。除了平日的「班底」外,還邀請了九月新受浸的兄姊,也有平常沒來家聚的聖徒、已經轉區而回來「探親」的肢體,以及福音朋友,濟濟一堂。 因應人多,聚會租用屋苑的會所。雖然聚會傍晚才開始,但服事們下午四點多已到場佈置。這是筆者第一次到沙田區聚會,眼中看著不認識卻感覺親近的臉孔、嘴裡品嘗愛心準備的食物、口裡唱出熟悉的詩歌、耳邊聽著激勵的見證分享,很快融入當中。「我們成為一家人,因著耶穌,因著耶穌,成為神兒女…或在喜樂中歡唱,或遇苦難同哀傷,因著耶穌同渡人生的風浪。」 2019年9月29日大圍家聚感恩集合愛筵 |
認識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