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期家訊(2025年4月)

2025
四月

四月
17

愛筵組合照


「食飯之前,滿心快樂同和唱;主愛伴隨我們,愛筵能共享;食飯之後,每天昂然踏步上;矢志朝標竿直往─食飯啦!」《謝飯歌》

搵食艱難

後疫情時代,因總總原因,許多區已沒有每週自家製愛筵的安排。屯門區至今仍保留愛筵的實行,服事的肢體們每月三週(第一週和第五週不設愛筵)煮飯、煲湯,讓聖徒們在神家中,除了一同吃喝神的話,也一同吃喝「住家飯」。

「屯門區的愛筵起源於在元朗聚會時的實行。當時在元朗的聚會地方有一個大陽台,弟兄姊妹主日聚會後一同煮食,共享愛筵。後來,聚會地點轉到屯門,延續這實行。」

自1992年起,屯門區在井財街11號仁愛大廈1字樓開始聚會。三十多年間,小小的廚房近乎無間斷地每週炮製許多美食,藉此聯絡了許多家庭。「週日不是容易『搵食』(找餐廳吃飯)的日子。對一家大細來參加主日聚會的家庭而言,更是困難。愛筵的設立大大方便了這些弟兄姊妹,也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兄姊們在聚會後可以相聚閒談,不至於馬上離開─小孩子可以一同玩耍,大人可以彼此聯絡。肢體間的關係,不止於聚會時坐在鄰座。」

搵食艱難,現代人煲湯也艱難。屯門區愛筵的「重頭戲」足料老火湯,可謂聖徒們的另一「荒漠甘泉」。受訪肢體笑言:「湯才是重點。」

兩個灶頭

神家灶頭有煙火

屯門區的廚房空間不大,只有兩個灶頭,因此聖徒必須善用每一空間:雪櫃置於廚房外;米缸和石油氣藏在灶頭下;各類廚具擺放於不同抽屜中;旁邊設有外置廚架,放置調味料等;露台上另有一個大櫃,儲存較大型的廚具和碗碟。「所以我經常檢視廚房內現有的物件,無用的就要丟掉。」

屯門區的廚房最多只能同時容納二人,一組五人的分工就由組長安排。「因空間有限,多數煮的只有一人。其他配搭會在露台的作業空間,一同洗菜、切菜、預備食材等。」三組的愛筵服事各有好「煮」意,「一般來說,一個灶頭會用作煲湯,一個灶頭會用作炒菜,電飯煲則安放在廚房外的露台上。如一些組別覺得有需要,會在露台的作業空間使用Gas爐(手提卡式爐)或電磁爐炒菜。也有些組別會利用煲湯時產生的蒸氣,當作蒸爐用。」

組長要負責設計當週的菜單:時令湯水、一款菜、兩款肉或其他,三餸一湯,白飯任裝。百物騰貴下,愛筵的定價依舊合宜:成人30元,小童20元。屯門區的愛筵實行自負盈虧,一面是神的祝福,另一面也是負責肢體精打細算的結果:「週中看見有合適的柴米油鹽,我會先買回來放在聚會所。肢體們有想要添置的用具,我會到上海街採購,因為那裡的價格平實,質量也好。有時看到有合用的二手廚具,我會在群組通知,待配搭首肯,便會購入。」

小廚房,大製作!

大鑊!

雖然不至於要餵飽五千人,但愛筵組每週平均要煮六七十人分量的飯菜。「煮大鑊飯菜是體力活動,如果組內有弟兄掌廚,(體力上)可能會好一點。但如果姊妹掌廚,一道菜可能需要分三到四次來煮,才能完成六七十人分量。」雖然廚房內有冷氣和風扇,但夏天時形同虛設。「沒有辦法,我們會同時使用掛頸風扇,但都會滿頭大汗。」

愛筵組輪值表上印有經文勉勵聖徒:「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下) 愛筵事奉也經歷過起伏。 若一組別當週有二人不能參與服事,就會暫停一次愛筵(需預早通知)。「曾有兩個組別暫停服事。後來,經與長執和負責弟兄們交通後,情況才慢慢改善。」勞苦中仍甘心擺上,肢體們不約而同說是希望弟兄姊妹能彼此聯絡,食得開心,也食得健康。有姊妹分享,她只是盡力事奉,即便只有一千兩銀子,也求神使用,賺另一個一千兩回來,直至真的無能力事奉為止。

展望未來,盼望弟兄姊妹能為愛筵組代禱,能有新一代的人願意接捧擺上。

廚房內的冷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