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介紹了長老的事奉和學習,今次讓我們看看長老過去到現在的難忘之處和挑戰。
🟫過去的長老🟫 一九五〇年,倪柝聲弟兄應青年人邀請,來港舉辦一個月的特別聚會,帶來復興,並馬上設立首批長老五人(陳則信、魏光禧、曲子元、許駿卿、鄭謙原)。當時長老的工作和我們上期介紹的差別不大,惟數十年前人們的生活節奏較慢,較多長老能帶職服事。其後,隨著教會發展需要,長老團隊由起初五人,增至現時十三人。 過去的長老有甚麼特別呢?梁啟漢弟兄分享說:「以前的長老,都很激勵我!」例如,五〇年成為長老的許駿卿弟兄,為主傾倒,忠心服事教會, 同時開工廠做生意,為人十分謙卑。另外,七七年加入的封志理弟兄,大大加強教會的屬靈帶領和教導。他既是嚴父,責備弟兄姊妹說:「你們聚會遲到,不如不要來!」「你們不參加事奉聚會、禱告聚會,怎可能事奉?」同時又是慈父,關心弟兄姊妹的需要。今天,很多執事們都曾得他的幫助。 過去長老合照:溫繼有(右一)、魏光禧(右二)、劉泗新(右四)
多年來,令長老們難忘的是因應分區的牧養需要,而須離開原先熟悉的分區,全家轉到別的分區聚會。例如,鄺勤龍弟兄二〇一四年離開沙田區,到剛開展的葵涌區聚會。為了認識葵涌區的聖徒,勤龍初時常常看該區聖徒們的相片,「死記」大家的名字,甚至稍為「起底」,了解對方的背景(例如:工作情況、有沒有兒女等等),以便打開話題、建立關係。勤龍說:「若連對方的姓名都不知道,每次見面只說『你好』(Hi),很難建立關係。」後來教會開展粉嶺區,勤龍又轉到該區。陳景聲弟兄也從沙田區轉到荃灣區,他更要花一個月和兒女「傾掂數」,最後全家一起到荃灣區聚會。 1992年灣仔新春佈道會:杜煥章(左四)、封志理(右二)、溫繼有(右一)
去年爆發疫症以來,教會全面改為網上聚會,長老不用轉區,事奉上卻有更大的轉變和挑戰。當中,長老們不斷構想如何幫助聖徒投入敬拜,例如加入家中擘餅環節,又舉辦多次網上聖經講座和佈道會,以及「天天天糧」網上靈修材料等等。 在實行許多新嘗試的同時,長老們異口同聲表示,這段時間最難忘的是他們三次到沙田聚會所,由早上九時到下午五時,花早上的時間禱告,下午為聖徒們的屬靈光景交通傾談。江房新弟兄坦言,去年八個月沒有實體聚會,主讓他看見這是對教會屬靈上的考驗。作為牧者,更是責無旁貸,他反思自己的屬靈生命仍不夠豐富,對主的認識不夠深,在牧養上有所虧欠,便向主認罪。
與此同時,香港掀起移民潮,陸續有聖徒移民海外。長老們會關心這批聖徒,與他們傾談,這不是要左右聖徒的決定,而是幫助他們在移民這件人生大事中更好地尋求神。除了關心聖徒在外地生活的適應,長老們也關心他們在彼邦保持教會生活。 之前的社會運動,叫不少堂會內部因政見出現紛爭;聖徒移民,造成事奉人手流失。回望歷史,或許讓我們看見出路。九十年代教會同樣經歷過「外憂內患」,當時教會剛經歷完分裂的傷痛,又面對移民潮,不少一起配搭的聖徒離開香港,事奉壓力很大。感謝神,長老和同工們忍耐堅持一起配搭。低谷過後,由九七年起教會的人數開始攀升。「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哀三27)將眼光放遠,定必看見神在困難裡的祝福。 2005年外地同工到訪:黃鋈賢(左後一)、唐崇基(左後三)、謝國平(左後四)、唐崇華(右二)、江房新(右一) 感謝神,為教會準備長老,就如希伯來書中許多的見證人(來十二1)圍繞和牧養我們。過去的長老牧養現在的長老,以生命影響生命。今天,教會大部分長老年過六旬,但願神興起聖徒們,特別是青年人,不論在任何地方,繼續把見證傳承下去。 2017年長老合照,送別唐崇華夫婦(左前二至三) 有些教會設立牧師,也有的設立長老,到底在聖經中有何分別?簡單來說,兩者的服事有相同之處,就是牧養,但側重點不同。長老重在指那人的生命較長進和老練,牧師則重在指那人牧養教導上的恩賜。
|
認識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