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教會的少年聚會是精心栽培的魚塘,讓少年人在其中被餵養,茁壯成長,入校開展工作就像在海裡撈魚,介紹魚兒認識耶穌,改變人生的軌跡,期盼有天在信仰的魚塘中再會。」當問及入校開展工作的目的,在劉永生中學服事的忠士如是說。 這個比喻,道盡入校開荒者的艱辛——在廣闊無邊的海裡撈魚,真是談何容易!同時,這句話中包含的異象與對那位差遣者堅定的信心又如此直擊人心。 以下讓我們了解一下同工們入校開展的情況吧! 劉永生 劉永生中學的屬靈氛圍可謂得天獨厚,學校嚴選敬虔的基督徒老師,強制學生參與團契小組並為介紹信仰而設的班主任課。學校今年卻罕見地讓新老師——志聰弟兄擔任一乙班班主任,讓同工們得以接觸這群單純坦率、充滿生氣的中一生。 由於疫情嚴峻,上學期只辦過一次實體小組。然而瘟疫不能隔斷神的恩典!透過抓緊學校福音週活動接觸同學,以及在班主任的助攻下,兄姊們成功邀請八位同學參與十二月港島區少年福音活動。 年首停課又是一大挑戰。小組以網上形式繼續,人數由卅一人銳減至四至五人。同工與學員們靠主恩更進一步,在週中連繫關心學生,聆聽需要,扶持代禱。現今小組規模雖小,對信仰和生命的分享卻愈益深入。 真光 每組約有十三位中一同學穩定出席,十分主動,信任導師,樂於分享。入校同工在愉快的氣氛中與學生逐漸建立關係,終於迎來了小組的轉捩點。 一次小組中組員談及祈禱的功效,有學生說總覺得禱告後神沒有回應,也有學生直言覺得神在捉弄人。接著姊妹跟學生們分享摘錄多處有關神心意的經文的「天父的信」,讓他們深刻感受到神浩瀚的愛。 自此以後,團契彷彿成為了學生們心照不宣的避風港,她們自由的在小組中傾訴學業壓力、家庭問題以及自我定位的迷惘,互相接納,流淚禱告。小組轉為網上後,每位學生都帶著滿滿的期待穩定出席,甚至邀請朋友參加。 培基 主既開路,兄姊於是緊緊跟隨,在培基開辦製作手工皮革和香薰的興趣班。同學們對興趣班反應熱烈,一下子就有二十人報名!這下問題來了,負責同工只有樂宜一人,如何領導二十位學生? 樂宜在聚會中提出代禱,先有一位大專生應召,後有一位剛收到進修入學通知的初在職聖徒,受感回母校贖回光陰,為主得人。服事的人齊備了,卻遇上新的難題:疫情下的停課安排。手工製作材料尚可郵寄給學生,但短促的網課時間以及學生習慣性黑屏*,令配搭們無從入手分享信仰。 更有甚者,三月初郵遞受阻,連上課物資也未能如期送遞參與者手上。姊妹們內心焦急,正在向空手的學生們教授手作皮革時,樂宜突然心有感動,想到:這不正是傳福音的良機嗎?於是以皮鞋匠慕廸的見證為引入,藉作皮革向學生分享信仰。如是者,每到絕處,總有神的預備傾覆而下。 顯理 若說培基的開展工作困難如接踵巨浪,入顯理服事的兄姊便如碰到一堵高牆。中二三團契的出席人數從實體時的十二三人急跌至三至五人,中一更跌至零至三人。且顯理的學生大多內向乖巧,沒有足夠時間互動,難以敞開分享及建立關係。 負責中二三團契的阿Ben坦言每次都必須憑信心參與團契,對於如何有效運用緊促的小組時間幫助學生認識神和深化關係,仍在仰望摸索中。訪問時兩位學員更是面有難色:他們參與的中一小組主要由堂會同工和學生團契職員負責,本來就與出席學生不熟悉,轉為網上後更連學生的樣子都看不到,鮮有交流,遑論建立關係。 在萬難中堅持服事,更令人震撼反思。在參考其中一位學員的外展報告時,發現當中充滿尼希米般的呼求,每次或許只能跟學生說上幾句話,或許對邀請同學參與少年聚會感到艱難,卻佈滿了細密的禱告、求問、對小組和開展工作的反思。 入校開展情況或許不盡相同,但想到兄姊們邁著艱難而堅定的步伐,仰望著那位差遣的主、恩典之源,一週復一週忠心服事,不禁無地自容又熱血沸騰——在面前的戰線上,我又是否堅持爭戰? 「去!」 且看三位同工的回答: 忠士:「負擔/Passion!老實說多年來入校工作果效並不大,容易令人灰心,直接挑戰這個負擔有多重有多真實。作為校園工作及少年聚會橋樑的生命樹中心關閉時,我十分沮喪,但此後多間學校發出馬其頓呼聲,彷彿神在鼓舞我,重新挑旺我的負擔,讓我重燃passion!」 樂宜:「我覺得是負擔。每次入校參與小組都好像有大石壓住,稍一不慎就會滑入因循輪值,但如何持續懷著生命和感染力接觸不認識的學生?就是不斷回想神的恩典,抓住神的工作,神當初是如何呼召、帶領我們進入培基的!」 Ben:「一個字:『去!』不管做不做得到,不管做得好不好,主打發工人:『你們要去!』就去!在comfortzone(安舒地帶)很舒服,但主差我去,就去!不知將來是否還有機會,今天尚有時間就去吧!」 主啊,願愛你的人如日頭出現,光輝烈烈(士五31)! *黑屏:在視像會議時關閉鏡頭 |
認識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