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5期家訊(2022年5月)

2022
五月

五月
13

職場是禾場,神把我們放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不單讓我們養生餬口、實踐理想,更是見證神。家訊開設新欄目「職場萬花筒」,介紹弟兄姊妹在各行各業上的經歷。信仰走入職場,職場回歸信仰。

職場第一擊我們介紹社會工作者,邀請了三位不同資歷的聖徒分享,看看他們如何藉著神的同在,和困苦人同行。


深層輔導須賴信仰.—


黃榕生弟兄

大專信主。
畢業後投身社工工作,直至退休。
服務對象:青少年、婦女、長者、新移民。
現職:重回前線崗位,任職福音戒毒機構。

「社工行業的抱負和特色,就是想幫人解決問題,是一份幫人的工作,幾好、幾高尚,入職待遇也不俗。年輕時很簡單,就這樣入了行做社工。」

榕生說,社工是一個助人的專業,服務對象有經濟困難,社工幫他申請綜援;居住有問題,為他尋求資源改善生活環境;長者無力自顧,為他安排送飯等等,這些外面的幫忙,社工無論有沒有信仰都能做得到。不過,「當涉及深層次問題,如吸毒、家暴等關乎人的自私、驕傲、妄為的罪性時,社工就無能為力…若想要有全人改變、生命改變,你必須有信仰。」

弟兄舉實例說,沉溺吸毒和賭錢的人,他們都想戒掉惡習,但沒有能力勝過誘惑,這涉及人被罪捆綁,「治療方向不單是封鎖他的金錢來源,這只是外面工作,而要治療他裡面的罪性,他們需要生命改變,有怎樣的生命自然就有怎樣的行為。於是,我就帶他去認識人不能靠自己勝過罪性,只能靠主才能克服心魔。」弟兄曾經處理一個賭徒太太的求助,夫妻瀕臨離婚,後來太太信主了,而爛賭成癮的丈夫初時抗拒接觸信仰,但後來因著太太的改變,也都信了,現在已沒再賭錢。一個人、一對夫妻、一個家庭得救。

弟兄在福音戒毒機構工作,帶領學員決志。

榕生分享到對他的工作常有提醒的一節經文─約翰福音十章10節,「『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這是所有人包括輔導對象的經歷。撒但偷竊你的時間、健康;殺害你的人格、自尊;破壞你的家庭;扭曲你的價值觀。拯救的路在哪裡呢?就是『我來了』,主耶穌來了,不是教你做好人,而是給你新生命,有了新生命人才能改變。」


對想入行聖徒的建議

被問到工作和信仰有沒有衝突時,榕生說:「社工教育是假設人可以改變,透過專業技巧提升服務對象的社交功能(social functioning),協助他自助,但這同基督信仰在理念上是有衝突的。我的體驗是,人對罪無能為力,人要靠意志力勝過罪,是天方夜譚。」

兒童也是弟兄的服務對象

對於有抱負想做社工的弟兄姊妹,榕生勸勉他們要想清楚入行的目的。「社工很忙,又要交數給社署,若不是拿準了方向,就會越做越頽,跌落到數字交代的漩渦中。若有心做社工,我建議選擇福音機構,藉著你的專業,幫助人解決外面的需要,從而建立關係,然後就能做深層次輔導工作。這樣你會工作得較開心,不至於因追逐工作數字而迷失。」

弟兄參與長者工作

「人的拯救在福音,感謝神讓我去到一些容許傳福音的機構工作,幫人最重要就是這點,而不是教他,因為他其實都知道。」

 

實踐行公義好憐憫.—

湯樹蓮姊妹
中學信主。
第一份工作是會計。
參加少年服事,對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產生興趣。
其後轉工,投身社會服務,並進修社工課程。
服務對象:兒童、家長、婦女、長者、智障人士、長期病患者。
現職:為肺塵埃沉著病患者提供支援。

「信仰影響了我決定轉行做社會服務。」樹蓮一九九一年受浸,開始對於對人的工作有了興趣,而以前做暑期工接觸過社工,很深印象是社工可以幫到人。「我們的信仰看重行公義、好憐憫,這和社會服務理念相似。神顧念有需要的人,而社會服務正正是重新分配資源給有匱乏的人。」

樹蓮說,做社工多年,神給她很大的感動是去撒種。工作中帶人信主的例子是有的,但大部分人聽完之後都沒有感動。「神說這人撒種、那人收割,惟有神能叫他生命成長。神叫我忍耐,先撒種,其他的交給神,我一直學習這個功課。」而且,有些機構是禁止在工作上談及信仰的,所以姊妹做服務時先會顧念對方的生活需要,當神容許時,才會和他們談信仰。

九十年代,樹蓮(第二排右一)服事少年人。

姊妹現職是服務肺積塵長期病患者,他們年輕時因工作而吸入過多矽塵或石棉,如今飽受各種後遺症折磨。其中一個伯伯患了間皮瘤(一種癌症),他小時候聽過福音,但沒有信。樹蓮邀請他出席教會聚會,對方婉拒,卻樂意接受姊妹所送的聖經播放器,還說會每天聽。後來,樹蓮建議請弟兄姊妹去探望他,可惜來不及落實他就離世了。

「我問自己是否沒有好好把握機會呢?若早些安排,會否能幫他及時接受主呢?」這些未竟全功的案例,讓姊妹逐漸學懂一件事:「我們本身有很多框框,認為應該這樣、那樣,而神就把框框一一拆走,叫我們不再問究竟做到多少,而是相信都是主量過給我們的。我應該做的是更珍惜時間,擺在仍然可做的事上。」


常面對不幸偶會軟弱

長期面對各種不幸的求助者,樹蓮自己也曾落在服務對象的負面情緒中、心裡軟弱,「幸好有信仰,神用詩歌幫我,很多時候唱詩就流淚,情緒得以抒發。神又提醒我要做服務對象的朋友,而不只是一個社工,讓我作為朋友去聽他們傾訴,成為陪伴者。這過程是恩典,神幫我更多地進入同理心。慶幸我是信了主才做這工作,否則未必可以繼續在這行走下去」。


「我最初渴望服務對象能快些信主,急於向他們傳福音,神慢慢雕琢我,先在我這個人身上作工,讓我更多忍耐、溫柔、體恤、憐憫。在職場上,神在造作我這個人。」

 

人生列車的小天使.—

香蒨婷姊妹
中六信主。
大學讀輔導,碩士讀社工。
服務對象:有特別學習需要和精神健康需要的中學生、患情緒和精神疾病的青少年。
現職:在非政府組織服務有精神健康問題的11-25歲青少年。

今年是蒨婷入行第五年,目前任職一個有基督教背景的組織,協助有精神健康問題的青少年出院後重新融入社會。姊妹分享了一次令她頗覺震撼的經歷:那天她和服務對象首次見面,無意之間在言語上碰觸到對方的敏感之處,對方反應極大,甚至把頭撞牆,擾攘了十分鐘左右,姊妹不知所措,於是向上司求助。


見服務對象震撼經歷

上司到場後,和對方分享聖經經文,剛好對方也是基督徒,情緒就逐漸平靜下來。事後,上司知道蒨婷心有餘悸,又還在怪責自己,於是和蒨婷一起禱告,「那是生命與生命的響應。這是一個有共同信仰、鼓勵交託的地方,是很即時的靈性上支援。」

蒨婷說信仰在社工職場中最大幫助是給予她「裡面的力量、對人的愛」。一方面,社工面對求助者許多負面情緒和經歷,若自己的信仰生活不堅固,很容易自己的情緒和脾氣都受影響。另一方面,「主提醒我為棘手的對象祈禱,因為從人而來的醫治、寬恕和愛都很有限,只有神能給他們。信仰幫助我和這班有特別需要的人同行。」

社工扮演關顧的角色,但蒨婷提到社工訓練中的心理學把人的需要放到很大,例如他需要愛、聆聽、認同,容易令人覺得自己是最大的;而信仰就講求人要依靠神,把人放得很微小。姊妹舉例說,有少年人為要得到認同而𠝹手、不斷向外索求,姊妹的領受是「個人的需要確是很重要,但要取得平衡。我接觸他們時,第一步會先肯定對方的需要,但也會告訴他們,那只是你生命中一部分,你還有其他東西,而不要把這些感受放得太大。」

基督徒社工,一邊是專業,一邊是信仰,若個案成功固然可喜,但若失敗,會否承受雙倍打擊呢?自言較正面積極的蒨婷說,少不免會有點自責,但若已盡力又依靠神,「我相信神總有一天會從黑暗、泥濘裡拯救他。我在人生小站和他打了個招呼,然後我下車,他再上車,繼續旅程,神會繼續察看這列生命列車,他在下一站又會遇上另一位社工。我的重要性未必大到是他的全部,而只是神讓他遇到的其中一個小天使,幫到他一點點,我的角色很小。」

蒨婷愛把金句、歌詞寫在小木板上,提醒自己神是她的力量。


「最重要不是技巧,而是有更多同理心,去進入他的生命,那份感覺、那份敏銳度勝過技巧,讓對方覺得你明白他,這更加有力。」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頁面
家訊
分區動態
主日報告
信息錄音
資源庫

更多...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家訊
頁面
分區動態
主日報告
信息錄音
資源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