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是禾場,神把我們放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不單讓我們養生餬口、實踐理想,更是見證神。家訊開設新欄目「職場萬花筒」,介紹弟兄姊妹在各行各業上的經歷。信仰走入職場,職場回歸信仰。 職場第一擊我們介紹社會工作者,邀請了三位不同資歷的聖徒分享,看看他們如何藉著神的同在,和困苦人同行。
「社工行業的抱負和特色,就是想幫人解決問題,是一份幫人的工作,幾好、幾高尚,入職待遇也不俗。年輕時很簡單,就這樣入了行做社工。」 榕生說,社工是一個助人的專業,服務對象有經濟困難,社工幫他申請綜援;居住有問題,為他尋求資源改善生活環境;長者無力自顧,為他安排送飯等等,這些外面的幫忙,社工無論有沒有信仰都能做得到。不過,「當涉及深層次問題,如吸毒、家暴等關乎人的自私、驕傲、妄為的罪性時,社工就無能為力…若想要有全人改變、生命改變,你必須有信仰。」 弟兄舉實例說,沉溺吸毒和賭錢的人,他們都想戒掉惡習,但沒有能力勝過誘惑,這涉及人被罪捆綁,「治療方向不單是封鎖他的金錢來源,這只是外面工作,而要治療他裡面的罪性,他們需要生命改變,有怎樣的生命自然就有怎樣的行為。於是,我就帶他去認識人不能靠自己勝過罪性,只能靠主才能克服心魔。」弟兄曾經處理一個賭徒太太的求助,夫妻瀕臨離婚,後來太太信主了,而爛賭成癮的丈夫初時抗拒接觸信仰,但後來因著太太的改變,也都信了,現在已沒再賭錢。一個人、一對夫妻、一個家庭得救。 弟兄在福音戒毒機構工作,帶領學員決志。 榕生分享到對他的工作常有提醒的一節經文─約翰福音十章10節,「『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這是所有人包括輔導對象的經歷。撒但偷竊你的時間、健康;殺害你的人格、自尊;破壞你的家庭;扭曲你的價值觀。拯救的路在哪裡呢?就是『我來了』,主耶穌來了,不是教你做好人,而是給你新生命,有了新生命人才能改變。」
被問到工作和信仰有沒有衝突時,榕生說:「社工教育是假設人可以改變,透過專業技巧提升服務對象的社交功能(social functioning),協助他自助,但這同基督信仰在理念上是有衝突的。我的體驗是,人對罪無能為力,人要靠意志力勝過罪,是天方夜譚。」 兒童也是弟兄的服務對象 對於有抱負想做社工的弟兄姊妹,榕生勸勉他們要想清楚入行的目的。「社工很忙,又要交數給社署,若不是拿準了方向,就會越做越頽,跌落到數字交代的漩渦中。若有心做社工,我建議選擇福音機構,藉著你的專業,幫助人解決外面的需要,從而建立關係,然後就能做深層次輔導工作。這樣你會工作得較開心,不至於因追逐工作數字而迷失。」 弟兄參與長者工作 「人的拯救在福音,感謝神讓我去到一些容許傳福音的機構工作,幫人最重要就是這點,而不是教他,因為他其實都知道。」
實踐行公義好憐憫.— 湯樹蓮姊妹 「信仰影響了我決定轉行做社會服務。」樹蓮一九九一年受浸,開始對於對人的工作有了興趣,而以前做暑期工接觸過社工,很深印象是社工可以幫到人。「我們的信仰看重行公義、好憐憫,這和社會服務理念相似。神顧念有需要的人,而社會服務正正是重新分配資源給有匱乏的人。」 樹蓮說,做社工多年,神給她很大的感動是去撒種。工作中帶人信主的例子是有的,但大部分人聽完之後都沒有感動。「神說這人撒種、那人收割,惟有神能叫他生命成長。神叫我忍耐,先撒種,其他的交給神,我一直學習這個功課。」而且,有些機構是禁止在工作上談及信仰的,所以姊妹做服務時先會顧念對方的生活需要,當神容許時,才會和他們談信仰。 九十年代,樹蓮(第二排右一)服事少年人。 姊妹現職是服務肺積塵長期病患者,他們年輕時因工作而吸入過多矽塵或石棉,如今飽受各種後遺症折磨。其中一個伯伯患了間皮瘤(一種癌症),他小時候聽過福音,但沒有信。樹蓮邀請他出席教會聚會,對方婉拒,卻樂意接受姊妹所送的聖經播放器,還說會每天聽。後來,樹蓮建議請弟兄姊妹去探望他,可惜來不及落實他就離世了。 「我問自己是否沒有好好把握機會呢?若早些安排,會否能幫他及時接受主呢?」這些未竟全功的案例,讓姊妹逐漸學懂一件事:「我們本身有很多框框,認為應該這樣、那樣,而神就把框框一一拆走,叫我們不再問究竟做到多少,而是相信都是主量過給我們的。我應該做的是更珍惜時間,擺在仍然可做的事上。」
長期面對各種不幸的求助者,樹蓮自己也曾落在服務對象的負面情緒中、心裡軟弱,「幸好有信仰,神用詩歌幫我,很多時候唱詩就流淚,情緒得以抒發。神又提醒我要做服務對象的朋友,而不只是一個社工,讓我作為朋友去聽他們傾訴,成為陪伴者。這過程是恩典,神幫我更多地進入同理心。慶幸我是信了主才做這工作,否則未必可以繼續在這行走下去」。
人生列車的小天使.— 香蒨婷姊妹 今年是蒨婷入行第五年,目前任職一個有基督教背景的組織,協助有精神健康問題的青少年出院後重新融入社會。姊妹分享了一次令她頗覺震撼的經歷:那天她和服務對象首次見面,無意之間在言語上碰觸到對方的敏感之處,對方反應極大,甚至把頭撞牆,擾攘了十分鐘左右,姊妹不知所措,於是向上司求助。
上司到場後,和對方分享聖經經文,剛好對方也是基督徒,情緒就逐漸平靜下來。事後,上司知道蒨婷心有餘悸,又還在怪責自己,於是和蒨婷一起禱告,「那是生命與生命的響應。這是一個有共同信仰、鼓勵交託的地方,是很即時的靈性上支援。」 蒨婷說信仰在社工職場中最大幫助是給予她「裡面的力量、對人的愛」。一方面,社工面對求助者許多負面情緒和經歷,若自己的信仰生活不堅固,很容易自己的情緒和脾氣都受影響。另一方面,「主提醒我為棘手的對象祈禱,因為從人而來的醫治、寬恕和愛都很有限,只有神能給他們。信仰幫助我和這班有特別需要的人同行。」 社工扮演關顧的角色,但蒨婷提到社工訓練中的心理學把人的需要放到很大,例如他需要愛、聆聽、認同,容易令人覺得自己是最大的;而信仰就講求人要依靠神,把人放得很微小。姊妹舉例說,有少年人為要得到認同而𠝹手、不斷向外索求,姊妹的領受是「個人的需要確是很重要,但要取得平衡。我接觸他們時,第一步會先肯定對方的需要,但也會告訴他們,那只是你生命中一部分,你還有其他東西,而不要把這些感受放得太大。」 基督徒社工,一邊是專業,一邊是信仰,若個案成功固然可喜,但若失敗,會否承受雙倍打擊呢?自言較正面積極的蒨婷說,少不免會有點自責,但若已盡力又依靠神,「我相信神總有一天會從黑暗、泥濘裡拯救他。我在人生小站和他打了個招呼,然後我下車,他再上車,繼續旅程,神會繼續察看這列生命列車,他在下一站又會遇上另一位社工。我的重要性未必大到是他的全部,而只是神讓他遇到的其中一個小天使,幫到他一點點,我的角色很小。」 蒨婷愛把金句、歌詞寫在小木板上,提醒自己神是她的力量。
|
職場萬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