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期家訊(2015年8月9日)

2015
八月

八月
9

神造人的目的

 聖經開宗明義說明神造人的目的:「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創一26)神所造的不是一個單獨的人,乃是一個團體的人,就是一對夫婦:「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一27)「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一28)「生養眾多」是在時間上有延續,「遍滿地面」是在空間上有擴展。

 在造人的過程中,神在人裡面造了一個群聚的本能。神要團體的人來彰顯祂。人非孤島,我們需要跟其他人聚在一起。人如果沒有群聚的本能,就會變成一盤散沙。人聚在一起有講究,需要溝通,能夠適應、相稱。群聚的本能,與建立人際關係有直接關係。

須建立歸屬感

 「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二18)於是神就用亞當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3-24)「因此」一詞有承上啟下的意思,解釋人為何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成一體。「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五31-32)保羅受聖靈感動,引用創世記二章,說出神造人的目的是要建造教會。聖經的主旨就是基督與教會,教會在神的旨意和計劃裡,不是人墮落以後才有的,而是在起初神就將歸屬的需要放進人的心中;人不單有群聚的本能,也有歸屬的需要。

 「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阿,在你祭壇那裡,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詩八十四3)這是可拉後裔的詩。可拉因著叛逆,被神審判而活活的墜落陰間,但神憐憫了可拉的後裔,叫他們對神有歸屬感,看見神家的寶貴。麻雀在百鳥中是沒甚麼價值的。神讓麻雀在神家找到棲身之所。燕子是一種無情、背叛的鳥,但神讓燕子在神家可以哺育牠的雛鳥。可拉正是背叛之人,他的後裔寫出這詩,就代表他們對神家的歸屬感,而且還要教育他們的孩子認同這種歸屬感。

脫離自我中心

 從前的農業社會重視生產,所以家庭規模比較大;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人口集中在城市,家庭規模變小了,家庭關係越來越薄弱,引發很多社會問題。神所造的第一種人際關係是夫妻,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卻可以選擇自己的配偶。人在年幼時不太需要建立人際關係,因為孩子一直沐浴在父母的愛裡,這是無條件的愛,但是這樣對他們經歷魂的救恩沒有太大幫助。即使在最理想的家庭中,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仍然有缺陷。很多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父母一直給與,孩子就一直接受;如果孩子不離開父母,就不能脫離自我中心。

 很少父母能夠令孩子明白「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義,即使在基督徒家庭長大的孩子,大多不願意吃虧,因為現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寧願我負人,不願人負我。」當他們進入職場和婚姻,或在教會中與弟兄姊妹相處,就會產生很大問題,所以父母必須從小教導孩子不要光為自己著想。父母往往因太關心孩子而凡事替他們做決定,導致下一代沒有機會運用他們的意志。孩子的價值觀和優先次序觀應該從小灌輸,並且給與他們做決定的機會。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嘗試,長大後就不曉得怎麼做決定。若父母每事都替孩子代勞,孩子就不能長大。

不要效法世界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1-2)將小身體放在大身體裡面,就是教會生活。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深受社會主義影響,這與群聚和歸屬需要有很大關係。社會主義原與早期教會的「凡物公用」相似(徒四32-37),但人的貪念和自私很快便顯露出來。以中國文革時期的人民公社為例,所有財產都是集體的,但每人心中所想都是「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因為世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社會主義不過是將人最自私的一面顯露出來。

 基督徒必須教導下一代不要做專門討便宜的人,在心思上不要做一個自我中心的人。這教養的責任大部分在教會生活中,我們必須幫助下一代看見「我們必須讓這地方變得比原來更好。」(We must leave a place better than we find it.)舉例說:孩子們來到聚會所,看見地上有垃圾,我們就應該教導他們把它拾起來。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孩子在家裡吃住,有一些服事是理所當然的,父母不要跟他們討價還價,例如:幫忙倒垃圾給五毫,洗碗給一元。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只會訓練出非常自私的後代,但有時在教會中,我們或會不自覺地「賄賂」下一代,例如:一些學生申請大學,需要義務工作經驗,教會便替他們寫證明書,證明他們在教會有義工經驗,但教會的服事不應成為謀一己利益的工具。

 許多大學生都有自我中心的心態,現今的福利制度完善,青年人上大學都可申請貸款,某程度上是政府借錢給學生讀書。一些大學生一畢業就欠下大筆債務,但當中很多欠債是不必要的。這是受到社會上「抵押未來」 (mortgage the future)的風氣和自我中心的價值觀所影響,所以我們要教導下一代不要效法這個世界。

總結

 我們要在心思、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加強孩子們的歸屬感,要讓我們的下一代做一個「給」的人,得著「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福氣。人生的目的不只是要「得」,更是要「給」,例如:關顧老弱病者、幫助有需要的人等,都是很值得鼓勵的。「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我們要教導下一代落實教會是生活,必須讓他們經歷魂的救恩:在心思上,不受世界的剝削;在情感上,學習「給出去」;在意志上,能夠看見神在我們裡面運行。

(朱永毅弟兄專題信息,未經講者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