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期家訊(2015年4月19日)

2015
四月

四月
19

 舊約聖經分為歷史、詩歌和先知書三部分,其中詩歌包括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和雅歌。詩歌書是神的話語,亦是當世聖徒向神發出的回應和心聲。我們既得著神所賜給我們的聖經和聖靈,亦承受了歷代聖徒所留給我們的心聲。讓我們從詩篇開始,交通教會的詩歌。

向神的發表

 詩篇共有一百五十篇,分成五卷。提到詩篇,我們就會想起大衛。詩篇有七十四篇是大衛寫的,當中超過一半共三十九篇是「交與伶長」,就是舊約時代在聖殿中領唱的人。

 詩歌是向神傾心吐意的,詩的內容都是向神發表,而交與伶長的詩不但向神發表,亦是向大眾發表。如詩篇五十一篇,是大衛向神悔改的詩,亦是向大眾悔改的詩。在聖殿裡唱出詩歌,聖徒就可以知道如何向神傾心吐意。大衛是三千年前的君王,時至今日,眾聖徒仍然唱誦他創作的詩歌,說明人對神發表的心意是不受時間限制的。

 詩篇還有兩位重要的作者,先說可拉的後裔,作品主要在卷二和卷三。可拉後裔的代表作有兩篇:一是四十二篇,講到對神的渴慕;二是八十四篇,講到對神居所的渴慕。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只有利未支派可作祭司;利未有三個兒子,二子叫哥轄,這一分支裡只有亞倫一家可以作祭司。

 民數記十六章記載,可拉是哥轄之子,他這一族不滿只有亞倫一家才可作祭司,因而與流便一族聯合起來鬧事。結果可拉受耶和華審判,活活的墜落陰間。雖然可拉等人遭審判,但神憐憫了可拉的後裔,他們沒有死亡(民廿六11),後來寫了許多詩篇。

 另一位重要的作者是亞薩,詩篇中有十一篇是他的作品,歷代志上記載亞薩是獲任命為領唱的人。「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詩七十三3)亞薩原本為了惡人享平安而心抱不平。「等我進了神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詩七十三17-18)亞薩在聖所看到惡人的結局,便向神發出讚美,在神面前轉過來。亞薩的心情,也是現今許多聖徒的感受。

詩歌的意境

 詩歌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真理性的,一類是經歷性的。一般來說,真理性的詩歌篇幅較長,如詩篇一一九篇有一百七十六節。真理性的詩歌在詩篇中比重不高,而感性和經歷性的詩歌比較多,這亦是詩歌容易記憶的原因之一。光是講客觀真理,人們較難感受應時的話,所以我想特別分享一些經歷性的詩歌。

 一 基督雖能千趟降生於伯利恆,

   若未活在心坎,救恩仍是無成。

   各各他的十架,還不會拯救你;

   在你裡的十架,才有能醫治你。

 和 哦!基督的十字架,我接你進我心;

   使我脫自己管轄,完全靠父神生命。

 二 人哪!你愛何物,就要像你所慕;

   如主,你若愛主;如土,你若愛土;

   出己,神就進入;死己,神就活出;

   無你,就有基督;無物,就得萬物。

(簡譜本329首「在你裡的十架」)

 這是第三世紀的詩歌,作者不詳。那時候作者只寫了正歌,和歌後來由傳教士宣信(Albert Benjamin Simpson,1843-1919)補上,和歌與正歌的寫作時間相距約一千六百年。詩歌的第二節翻譯得非常好,相信是出自倪柝聲弟兄的手筆。翻譯詩歌是十分講究的,需要進入詩人的意境。除非與真理不合,否則盡量不要改動詩人的原意。

深切渴慕主

 耶穌,只要一想到你,我心就滿甘甜;

 但這甘甜,還遠不及親眼看見你面。

(簡譜本211首「耶穌只要一想到你」)

 一 哦主,你是人心之樂,生命之源,人們之光,

   從地所給最佳福樂,空心轉來向你仰望。

 二 你的真實永存不變,凡求你者,你都提挈:

   對尋求者,你是慈善;對尋得者,你是一切。

(詩歌「哦主你是人心之樂」)

 這兩首詩歌均為伯爾納鐸(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所作。他是法國人,原文可能是法文。早在九百多年前,就有這樣愛主的人。

 一 我愛我主,但我無愛可給,因無愛在我裡;

   主,我愛你,這愛原是屬你,我活在你愛裡。

   我一無所有,甘心來經歷,

   倒空、消沒並失去在你裡。

 二 哦!主,你是我們一切所需,無人與你比擬;

   祝福泉源從你湧流不息,得福因住你裡。

   生命的活泉,豐盛的恩典,

   你是我們中心、居所、泉源。

(詩歌「我愛我主」)

 「我愛我主」的作者是蓋恩夫人(Madame Guyon,16481717),當時人們對真理不太清楚,所以不知道怎樣走正路,只能靠個人意志解決魂的問題。他們雖然不知道魂的救恩,但仍然渴慕神,盡力尋求神。我們欣賞這些詩歌的時候,亦要了解並進入作者的渴慕和追求。

詩人的心聲

 一 我每靜念那十字架,並主如何在上受熬,

   我就不禁渾忘身家,鄙視從前所有倨傲。

 五 假若宇宙都歸我手,盡獻我主仍覺可羞;

   愛既如此奇妙深厚,當得我心我命-所有。

(簡譜本152首「我每靜念那十字架」)

 「我每靜念那十字架」的作者是以撒華滋(I s a a c Watts,1674-1748)。詩歌的英語版本有時將「我」(I)改成「我們」(We),這樣並不符合詩歌本來的意境,就如最後一節「假若宇宙都歸我手」,若將「我」改成「我們」,則不太合理。中文版本沒法更改,反而能帶出作者個人對救恩的感覺。作者還有另一首佳作──「我神我愛我的永分」(簡譜本380首):

 一 我神、我愛、我的永分,你永是我一切;

   你外,在天我有何人,在地有你無缺!

   在地有你無缺!

 

 二 天上一切盡都空虛,地上更是如此!

   並無一物值得歡娛,能與我神相似,

   能與我神相似。

 雖然此曲寫於三百多年前,但今天唱來仍然非常應時。當時的物質生活遠不及今天,但作者已能對事物有這樣的認識,這對今天我們主觀地認識主有極大幫助。

 一 你這神的隱藏的愛!長闊高深無人知悉,

   遠遠我見你的光彩,我就歎息望得安息;

   我心痛苦,不能安息,除非我心安息於你。

 二 你的聲音,仍然隱招我來負你甜美的軛;

   我雖幾乎前來應召,但是懼怕前途阻隔;

   我志雖定,我情卻離,我欲向你,反而背你。

(簡譜本278首「你這神的隱藏的愛」)

 「你這神的隱藏的愛」的作者是特斯帖根(Gerhardt Tersteegen,1697-1769)。他是一名織布工人,每天要工作十多小時,但晚上工作完畢後,仍然竭力追求神。那時人們對真理還不是太清楚,身邊亦缺乏屬靈同伴;在這種環境下,仍然有這樣的看見,真是不易。詩歌中充滿了魂的掙扎,不能得著安息,皆因未了解魂的救恩。

詩歌的靈感

 一 我的耶穌是我的義,我的美麗,我的白衣,

   在寶座前披此義袍,我能抬頭歡樂誇耀。

 二 主阿,我信你的寶血,為我灑在神施恩座,

   已將我罪全都解決,永遠為我向神求赦。  

(簡譜本61首「我的耶穌是我的義」)

 「我的耶穌是我的義」的作者是新生鐸夫(Nic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1700-1760)。那時候「因信稱義」的真理已經比較清楚了,聖徒卻受到逼迫。新生鐸夫家境富裕,於是打開家門,接納那些受逼迫的人進他家,後來帶進了大復興。詩歌的靈感,有時比真理的開啟還要早。

 一 神的基督從天至,拯救罪人脫罪、死,

   竟然稱為「憂患子」!阿利路亞!何等救主!

 二 被人侮慢,被人譏,代替我站罪人地,

   賜我生命,賜我力,阿利路亞!何等救主!

(簡譜本164首「神的基督從天至」)

   前途如何我不知,神將我眼遮蔽;

   在我向前每步路上,都有新的境地;

   祂所賜的每一喜樂,也都令人驚奇。

 和 我願跟隨祂帶領,對祂完全信靠;

   隨時隨在,安然唱道:祂知道,祂知道;

   隨時隨在,安然唱道:祂知道,祂知道。

(簡譜本493首「前途如何我不知」)

 這兩首詩歌的作者是布立思(Philip Paul Bliss,1838-1876),他頗具音樂才華,可惜卅八歲時因意外而離世。那天他帶著妻子乘火車到芝加哥參加佈道大會,途中火車撞到橋樑,發生大火。當時布立思本已逃出,但因回去搶救妻子,結果死在妻子的身邊。他對神的信靠,並這樣犧牲自己,感動了許多人。

總結

 從舊約時代到今天,歷代聖徒經歷了不同的景況,然而他們藉著詩歌對神的回應和發表,今天仍然能夠成為我們的供應。這些對神的回應都是超越時間的,有些甚至出現在真理被開啟以前。由此可見,詩歌對聖徒是何等重要,所以我們要常常唱詩,不但在聚會中唱,亦在個人生活中唱,同時要知道詩歌背後的故事。我們唱詩,不光是為著我們個人的享受,更是為著我們的聚會。

(朱永毅弟兄專題信息,未經講者過目。)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頁面
家訊
分區動態
主日報告
信息錄音
資源庫

更多...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家訊
頁面
分區動態
主日報告
信息錄音
資源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