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太廿七42)
十字架不僅是主耶穌受死的地方,並且也宣佈神對我們的大愛。不信基督、不接受主耶穌的人,只看見十字架的殘忍和羞辱,但是在接受了基督耶穌之人,更看見其中深不可測的大愛。 神創造了人,神也愛上了人。在神創造的天地萬物中,不少非常美麗的,不少極其聰明敏捷的,但是神並不愛他們,他單單愛上人。我們看來,天使比我們更美麗、更俊秀,應該先被神愛。但是神從來沒有說他愛天使,卻多次告訴我們,他愛我們人類。神愛我們有多少呢?乃是無限量的大愛,是全心的愛,像愛他獨生子基督耶穌那樣的愛我們人。
神不但創造了人,並且又愛上了人,這愛還要達到一個至極的目的,好使這個愛完成。神對人的愛,要達到怎樣至極的目的呢?他不光是給人吃的穿的用的,不光是保護你,給你些好處,叫你享福而已。用「神給人東西」來形容神的愛是太低了、太淺了,只摸著這愛的邊緣,不是神愛的中心和目的。 神愛的頂點,乃是把自己的生命給我們,把我們生成他的兒子,和他的獨生子一模一樣,使神作父,我們作子,在生命上合一。愛到二者合一,才是愛的至極,神的愛也是如此。 天使永遠是天使,永遠作僕人,永遠不能與神合一。其他一切受造之物,不管多麼美麗、多麼伶俐,也永遠不能與神合一。只有人類,蒙了神的愛,最終使我們與神合一。這個愛就產生一個能力,叫神非達到這個目的不可,他要排除一切攔阻,克服一切困難,帶著無限的體諒,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
人犯了罪,人墮落了。人犯罪墮落,不光是叫人受罪、痛苦、滅亡,而是叫神的愛落了空,神的愛失去了對象。就著神的愛說,神失去了人,神的心痛苦,神比人更難過。 神為甚麼不能愛罪人,給罪人生命,與罪人合一呢?為甚麼不馬馬虎虎的不算人的罪,把人當作沒有犯罪,照舊的愛人,達到愛的最終目的呢?因為神的性情中還有公義。他恨惡罪,有罪的人叫他不能忍受,無法寬容。神從來不作不義的事,不能把有罪的人當作無罪。 擋住了神的愛,叫神不能愛人、不能得著人的,乃是神的義。神的義所以作梗,叫神的愛受阻隔,乃是因為人犯了罪。人犯罪不是件小事,犯罪叫人受罪,也叫神受虧。神若要繼續愛人,達到愛的至極目的,就必須通過神的義,叫神的義滿意,神不受委曲,堂堂皇皇的達到愛的目的。 在這雙層的衝突和要求之下,神就作出了十字架的救法。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受死,一面彰顯神的愛,一面也成全了神的義。神義的要求,在十字架上得到滿足;人犯的罪,堂堂正正的得到赦免,人不再是罪人,乃是義人。神的愛也得以向前伸展,和人以愛聯結起來,給人生命,叫人重生作自己的兒子。人有了生命後,神還繼續的賜人大愛,叫人在愛中生長,越長越像神的兒子,過愛中的生活,也與神的眾子彼此相愛,直到都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顯出神的榮耀。基督不再是神的獨生兒子,他在眾弟兄中作長子,帶著神的眾子,一同進入榮耀,與神合一,一同把神的榮耀,彰顯出來。
十字架就在神與人中斷連續的緊要關頭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因為十字架一面滿足了神的義,一面又通過了神的愛,把神的愛藉著十架,在天地間表彰出來。 神的兒子,被神這大愛差遣,為了貫徹神的愛,又要使神的公義要求滿足,準備好了要付出重大的代價,來完成對人的救贖。他就降世為人,又為人死在十字架上,成功了他的使命。 當他降世的時候,人類已經墮落極深,並且作了神的仇敵。他為人的三十多年,不但未受到歡迎,而且被人藐視,被人棄絕,被人辜負。他因為負了這愛的使命,解除人的痛苦,赦免人的罪過,指給人光明的道路,從來不發怨言,也不求回報,只把神的大愛表現出來,所以有一些人,被這個愛感動,歸向了神,也跟隨了他。 世上的人,因為極其兇惡,不但不接納他,反而捏造罪名,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在當時,是治死罪大惡極之人的刑罰,因為能使受刑的人,在最大的痛苦中慢慢死去。若干年後,就廢止了這個刑罰,因為太慘無人道,不是人類所該作的。主耶穌為了伸張神的愛,就受了這種最殘酷的死刑。他在肉身中,手腳被釘在十字架上,被痛苦煎熬著,等到血液流乾,氣絕身亡。 當主耶穌還掛在十字架上,尚未斷氣的時候,有一些人在他面前觀看。這些人雖然看到他全身是血,忍受痛苦的煎熬,還譏誚他說:你不是神的兒子嗎?你可以從十字架上跳下來阿!你能救別人,不能救自己嗎?這些人不論怎樣譏笑諷刺,主耶穌都忍受著。他為甚麼不從十字架上跳下來呢?因為神的愛把他托住了,他愛我們的大愛,勝過他的痛苦!他若不受死,我們永不能與神和好。 他死之後,直到今天,聖靈就把十字架的大愛,不斷的輸送到我們這些原本是罪人的心裡。不管我們的心原來多剛硬、多頑固,多麼恨神、恨基督,但是十字架上的大愛一進到我們心中,我們剛硬如鐵的心,便消化如水。我們會流淚,會降服,會在十字架前,向基督耶穌俯伏。我們一接受主,不但罪得赦免,更得重生,也成為神的兒子,與神相親相愛,才明白神的大愛,如同無邊海洋,是無法測量的。我們開始過一個愛的人生,神也多得著了一個愛的對象。 |
版權屬 香港教會書室 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