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申八7)
神把以色列人帶進的迦南美地,和埃及地不同,和曠野更不相同,並且和其他各處的土地都不相同。單是說到迦南地的水,申命記八章七節說:「因為耶和華神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所以迦南地的水,總源頭雖然來自天上降下的春雨秋雨,但是天天使用的水,乃是從泉源滿溢成的河流,經過山谷,流通全地,供應以色列人的需要。 迦南地不是一塊大平原,乃是一塊有山有谷的起伏高地,而在高山上,處處有水的泉源。申命記八章七節原本的意思是說,因為有水泉,水就向外滿溢而成了水源。水源的水再滿溢出來,就成為溪流,從山上流經山谷,滋潤這美地。這美地因為有充足水分的滋潤,就生長五穀和樹木,生長嫩草,人類和牲畜都因此飽足。這些山與谷中的泉、源,以及流遍各地的溪流,就成了美地的活力、生長的命脈。 舊約聖經中所描寫的迦南地,不光是為從前的以色列人居住享受而已。若是光為著從前的以色列人,就不必記在聖經中,給我們後來的人閱讀,因為和我們沒有關係。神所以把這些事放在聖經中,叫我們閱讀,乃是因為到了新約,基督作了這事的象徵,指明基督乃是真正的迦南美地,而我們信徒乃是真以色列人。神的旨意,乃是我們今天的基督徒,也要活在基督裡如在美地,並且要長進到豐富無比的基督裡,以他作我們的生命,以及一切的生命供應。 當初迦南地的水,既是迦南地中一切生物的命脈,今天基督的豐富裡,也有像水一樣的東西,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命脈。聖經所以用水來象徵這個生命生存的要素,乃是因為水是人人皆知的東西,而且水對我們的重要,更不需要多加解釋。我們生存,萬不能缺水,缺了水的光景叫作乾渴,而乾渴無水可飲,乃是人生一大痛苦。
當人還未信基督,還未接受他到我們裡面的時候,都覺得在人生上也有一種缺乏,心中不滿足。自己到底缺少甚麼呢?並不確切的知道,只清楚的覺得自己需要一種東西,若得不到,就有焦渴、枯燥的感覺,好像身體裡缺水、乾渴難當的情形一樣。人為著要填滿這個空虛,消除這種乾渴,就拚命尋求,盼望得到他想要得到的那個東西,像大沙漠裡迷途而缺水的人,尋求一個水泉,好解救口乾唇裂、乾渴難當的情形一樣。 到底人世間有甚麼東西,能解決人生的乾渴呢?為著這個需求,人就造出許多在物質需要之外的東西,盼望能夠應付人生乾渴的需要,例如各種宗教,各類哲學、藝術、音樂、文學、學說…五花八門,形形色色,都不過想要解決人生乾渴的問題。 聖經怎麼說呢?我們既相信聖經是神的啟示,是真理,所以我們當從神的話中來明白這個問題,使我們的乾渴得到解決。聖經不光指明我們墮落了的人有人生乾渴的問題,它更賜給我們解決乾渴的水。所以從舊約到新約,每一個時期都有水作象徵,說明神怎樣解決人生的乾渴。 以色列人進了迦南美地之後,這地的水就不像他們在曠野時的水了。在曠野時,水是從象徵基督的磐石裡流出來的,雖然夠用,但不滿溢。在迦南,水成了泉。水泉洋溢,就成了貯存起來的水源。水源再洋溢,就成為滋潤的溪流,從山上流到幽谷,流到遍地,使生命蓬勃生長,產生出從不缺乏的百物,給人享受,叫人無飢無渴。
讀經的人都承認,迦南美地乃是基督的象徵,象徵人對基督的更深入認識。我初認識基督的時候,覺得有了基督很好,很滿意;對自己人生的乾渴,也有基督作我的滿足,我不覺乾渴了。在這時,就像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時候,基督如同磐石裡流出來的水,使我人生的乾渴消除。我們信了基督的人,都能說:我一生要尋求的東西,我平生渴望的東西,如今我得到了,我滿足了,我不再求其他的了。我找到了活水泉源,我暢飲過,我不覺乾渴。 但是神不但把基督給我們個人,解決我們個人的乾渴,神更把基督賜給教會全體,使我們明白在教會中,基督更是我們的迦南美地。基督是我們的迦南美地,叫我們教會全體生活在基督裡,生命豐富,生活蓬勃、美滿、光明、喜樂,不是任何宗教、學說、方法所能達到的。因為基督不但是救主,他更是包羅一切生命豐富的主,充分供應我們的人生需要。 到這時,我們就更領會到,基督也是我們全體的生命之水,產生出一切的生命豐富。基督是生命之泉,醫治我們生命上的各種毛病,就如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等等。去掉這些毛病,不是因為我們改過自新,乃是因為基督這生命之泉,叫我心中滿足,不必在他之外,另有食水了。教會的正常表現,不該有屬世的貪求,因為有基督作了生命之泉。 教會中的生命之泉,不但不會乾枯,而且還要豐盛洋溢,流出活水的泉源,經過山崗和山谷,滋生一切的生命。所以教會的眾聖徒,時時都在新鮮活潑的狀態中,沒有黑暗、腐敗、陳舊、虛偽、紛爭、欺詐等死亡的光景,因為死亡都被生命吞滅了。教會中所有的,乃是豐富的神生命的話,有吞滅一切死亡的生命能力,有生命之光照射到黑暗的世界中,有生命之果叫飢餓的人得飽足。教會中每一個信徒,要如主耶穌所說的:「信我的人…要從他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來。」這就是迦南地水流的光景,也是新耶路撒冷生命水的河所流通的光景,預先在教會中實現。 |
版權屬 香港教會書室 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