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期家訊(2015年10月11日)

2015
十月

十月
11

 人生的意義與神造人的目的有關,「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創一26)神造人,是要人在地上彰顯祂、代表祂。神是永遠的、無限的,具有一切美善的本質,是所有美善事物的源頭。祂把人放在時間和空間的領域裡,人是短暫的、微小的,後來更犯罪墮落了,怎樣彰顯這位無限的神呢?

人的本能

 神不單是無限的神,也是賜與的神,祂的賜與是沒有條件和限制的。神造人之後,就賜給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包括:第一,尋求神的本能,人自然而然就有尋求神的心,不需要別人教導、啟發;第二,認識神的本能,在人的靈裡有一個認識神的本能;第三,與神交通的本能,這本能同樣是在我們的靈裡。

 神在我們的魂生命裡,也賜下不同的本能,包括:第一,求知的本能,人人都有求知的心思;第二,群居的本能,我們來到教會中,自然產生家的歸屬感,因為神把群居的屬性賜給人;第三,尋求滿足的本能,滿足感與人生的意義很有關係,當我們操練神賜給我們的本能,就帶來滿足。

 雖然人墮落了,但是神造人的目的沒有改變。在祂的定規裡,到了時候,祂預備女人的後裔,成為肉身來到地上,不光成功了救贖,還將神的生命釋放出來,使我們回到神造人原初的目的,應用神賜給人的本能。神為我們眾人捨了愛子,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羅八32),這個「給」是沒有保留、沒有限制、沒有條件的。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這開恩也就是白白的給(林前二12)。

 對於神的賜給,我們當有這樣的回應:「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在你們懷裡…」(路六38)神的心意,是要我們藉著「給」來彰顯祂。我特別強調人生的意義,不是「得」,乃是「給」。神是賜與豐富的神,祂也要我們在短暫的人生中,作「給」的人來彰顯祂。

 關於白白的給與開恩的賜給,聖經的翻譯很奇妙,有時翻作「饒恕」:「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三13)有時譯作「赦免」:「你們赦免誰,我也赦免誰。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為你們赦免的。」(林後二10)所以「給」也包括饒恕、赦免,是樂意的,不是勉強的。

人生階段

 我們的人生很短暫,像我已活到八十二歲了,但八十二年也是短暫的,究竟這短暫的人生有甚麼意義?摩西在詩篇九十篇說我們一生的年日如飛而去,我們該如何緩慢下來呢?我們可以從人生的過程解釋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段是裝備成長時期,即從出生到青年時期,是以「得」來充實自己。人出生以後,就不斷尋求─不光求學,也求知,直至職青的階段,不論是身量或知識,都達到了人生的高峰。

 第二階段是中壯年時期,人到了高峰之後,開始走下坡。從以「得」來充實自己的高峰期,過渡到中壯年時期,我們怎樣才沒有失落感,而覺得人生是有意義的?這需要「開始回饋」,就是學習施比受更為有福。假若中壯年聖徒能進入「開始回饋」的時期,就可避免中年危機,所以這個關口非常重要。

 我們從人生初段就不斷尋求,藉著求學與求知來充實自己,之後會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充實後就聚斂,聚了就貪。求知慾是天然的,但我們的貪慾是有意識的。神把求知慾擺在人裡面,叫人有求知的本能,但求知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叫我們的人生過得有意義。撒但卻利用求知慾,叫人覺得不滿足,因而產生「貪」和「狂」。許多在職青年都是工作狂,目的不外乎是升職加薪,這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結果許多工作狂變得上了癮。「癮」是甚麼?這字的部首與「病」有關,加上「隱」(隱私)。現代人很重視隱私,隱私就是己,你愛己、貪己,就是癮了。癮是不能滿足的,人追求到了極點的時候,就會耗盡自己。

學習回饋

 第二種情況是:我們聚了以後,需要散,需要給,需要施捨,這樣才能為人帶來滿足感。只進不出的人,不能為人帶來滿足感,自己也不滿足,正如死海是只進不出的海,帶來死亡;相反,加利利海有進有出,帶來生命的繁增,所以我們要學懂回饋。經上說,大衛按神的旨意服事了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十三36)。大衛的一生很有價值,不僅服事了那一代的人,還把自己的經歷寫成詩篇;直到三千多年後的今天,他的詩篇對我們仍有幫助,這是他回饋的一部分。

 「饋」由「食」和「貴」組成,原來的意思是供奉,古代人都是用上好的食物來供奉神明。今天我們用這字,是由於受惠而產生感恩的心,把最好的與別人分享,作為我們的滿足,這就是回饋,也是人生的意義。我們在短暫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認識神,所以回饋就是把我們屬靈的得著傳給人。古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你所不願意作的,切勿要求別人去作,這是比較消極的做法,回饋卻是:「己所欲,施於人。」將自己得著的回饋人,這才叫人生有滿足感。人生的意義,在於如何「給」與「傾」,就是沒有私心的給,以及沒有保留的傾盡。

 最後是人生的第三階段,就是晚年時期。過往幾年我沒有來香港,是因為身體的緣故,現在我到了人生的晚年。古語有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瘁」的部首與「病」有關,加上「卒」,「卒」就是人生要過去了。「盡瘁」即病入膏肓,到了人生最後一程,快要完結。我發現這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候,因為可以盡情地、毫無保留地給出去。邱吉爾曾說:「我們靠所得維持生計,靠所給成就生命。」(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我們謀職養生,這不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藉著每天接觸別人、每天施與而達致的。

 總結人生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藉得維生,我們充實了自己,可以維特生計;第二階段是藉給度生,我們藉著給而度過一生;第三階段是藉傾畢生,我們藉著傾盡而成就生命。

 在職青年正處於人生最高峰,不要墮進不滿足的追求裡,不要成為工作狂而耗盡了自己。過了人生高峰以後,要開始回饋,與人分享,實行「己欲達而達人」。這樣走下坡的時候就不會有失落感,反而有滿足感。簡譜本詩歌429首「葡萄一生的事」第十五節的歌詞:「估量生命原則,以失不是以得;不視酒飲幾多,乃視酒傾幾何;因為愛的最大能力,乃是在於愛的捨棄,誰的苦難最深,誰有可以給人。」「以失不是以得」可改為「以給不是以得」,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工作操守

 青年聖徒從在學到在職,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從前是不斷獲得以充實自己,現今是不斷付出,應付工作上的要求。我有負擔跟在職青年交通工作的操守,包括以下六方面:

 第一,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對於事情要看得深遠,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神不單把求知的本能賜給我們,更把知其所以然的本能擺在我們裡面。人是願意學習的,渴望對事物有更深的探求,我盼望在職青年更多運用神給我們的本能。第二,殷勤學習,虛心求教。我們要學的東西數之不盡,所以要有虛心求教的態度,不要自以為已經學夠了。第三,作一個有進有出的人,有學習,有回饋,使我們生命繁增。

 第四,爭取資源,把握時機。第五,學習提高工作效率,包括改善人際關係。神把歸屬感放在我們裡面,我們要學懂怎樣與人和睦相處。第六,我們隨事隨在,都要有達觀的期盼態度。無論在甚麼環境,因著我的存在,那裡就得著益處。例如你來到聚會所,看見遍地垃圾,於是把地方清理乾淨,令人舒服了;或是來到一個本來並不和諧的場合,氣氛卻因你而變得和諧了。我們遇到任何環境或機遇,無論時間多短,只要令環境變好一點,這就是人生的意義。這樣,我們就沒有虛度此生。

總結

 我們無論有多少年日,只要靠著神的恩典憐憫,因著祂賜給我們的本能,使我們成為彰顯祂的人,這樣就真正達到人生的目的。願主祝福在職青年聖徒,在神主宰的安排裡,能夠運用神給你們與生俱來的本能,使你們的人生過得滿有意義,一直享受神所給你們的滿足感。

(朱永毅弟兄專題信息,未經講者過目。)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頁面
家訊
分區動態
主日報告
信息錄音
資源庫

更多...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家訊
頁面
分區動態
主日報告
信息錄音
資源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