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期家訊(2015年1月18日)

2015
一月

一月
18

魂的救恩

 神造的人裡面有靈,所以人有尋求神的本能。人墮落以後不斷縱慾,但因人有靈,良心會感到不安,所以不希望繼續走縱慾的路。撒但就用禁慾的詭計來對付人,完全將人引到迷途。禁慾主義產生了聖品階級與平信徒之分別,但禁慾是行不通的,唯一出路是魂的救恩。魂的救恩是神定規的,主要用來對付人的心思、意志和情感。

在教會中全體都是祭司,沒有聖品階級,撒但卻常對信徒說:「你是不行的,這樣的要求只有聖品階級才可達到。」聖品階級可以許三個平信徒不可以許的願,這三個願就把人分作兩個階級。

 第一個願是「安貧願」,對付人的心思,要人的內心安於貧窮;第二個願是「童身願」,即不結婚,控制人的感情;第三個願是「順服願」,對付人的背叛,降服人的意志。所有加入聖品階級的人都要許這三個願,以「安貧願」為例,要拋棄一切物質,甚至向人乞討。這樣的人可以達到「貧」,但不能達到「安」,而魂的救恩就是將「安」帶給人。

隨遇而安

 「我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1-13)這是保羅對腓立比所有信徒說的話,並不是只對某些聖品階級說的。他親自作見證:無論在甚麼景況,窮也好,富也好,他都可以「安」,因為他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凡事都能作。這不是禁慾主義,而是魂的救恩,使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安」。這與我們帶領下一代有莫大關係:我們必須看見每一個信主的人,都可以像保羅那樣隨遇而安;我們必須有這樣的心志,並把這樣的心志傳給下一代。

 神的旨意是要人生養眾多、遍滿地面,「童身願」卻要人控制情感、不結婚,這是行不通的。「順服願」亦難以實行,真正的順服是從救恩而來的順服,外面的限制是很難強求的。縱觀教會歷史,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仍留下聖品階級與平信徒之分,也沒有恢復「靈、魂、體」三元的真理,並未消除天主教的餘毒。從改教到現在,更正教培養下一代的方式,還沒有完全脫離天主教的餘毒。

不卑不亢

 在更正教裡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症狀,就是許多傳道人的孩子都出現問題,因為傳道人只顧別人的事,反而沒有時間看管自己的孩子,但聖經說:「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三5)一名美國記者曾訪問某傳道人的太太:「你曾否想過與丈夫離婚?」這位太太回答:「從來沒有想過離婚,但我常常想幹掉他!」原來只有她一人照顧五個孩子,孩子需要父親,但丈夫常常不在家,她須兼任父職,所以有時候生氣,恨不得殺了他!另外,美國加州一位著名的傳道人,他的兒子早前自殺了。由此可見,教養孩子並非易事。

 弟兄姊妹不要因忙於服事而忽略孩子,使孩子覺得無人愛他。不管有沒有服事崗位,我們都要讓孩子從小沐浴在神的愛中,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是被棄的;若孩子從小有被棄的感覺,對他的一生是不好的。此外,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是受剝奪的,我們要告訴孩子:「你是蒙愛的,是蒙福的,沒有缺乏,但不是要甚麼就有甚麼。」我們要讓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這樣他們就不會自卑。

 紐約市的中學生,畢業時都會參加舞會,免不了喝酒、跳舞之類的活動。一位從小在教會中長大的姊妹,剛剛中學畢業,不知應否參加舞會。當同學問她:「你參加畢業舞會嗎?」「你有舞伴嗎?」她簡直啞口無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人問她的印度女同學是否參加舞會,這女孩用堅定的語氣回答:「我媽媽說,我們印度女孩不參加這樣的舞會!」可見這印度女孩的自我認同感是多麼強烈!然後,那位姊妹趁機輕輕地說:「我也不參加。」

 或許對她來說,不參加舞會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因為她覺得被剝奪了,但她的價值觀在哪裡呢?父母要怎樣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呢?首先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所有環境都是出於神的主宰和恩典,是神最好的安排,這樣他們就不會感到不滿或是不如別人。

 另一方面,我們不要進到另一個極端,使孩子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令他們覺得父母在教會裡服事久了,他們就是特殊階級。教會不分聖品階級與平信徒,但這樣的觀念仍存留在弟兄姊妹中間,覺得服事久了,就比別人更強。其實每個人在主面前都要負自己的責任,屬靈經歷也不是某些人的專利。我們要教導孩子不可自卑,也不可自傲,誇口說:「我爸爸是某某。」「我是某某的兒子。」

 有一次某服事肢體的兒子想參加教會訓練,與我們幾位弟兄交通。他說:「我害怕自己是某某的兒子,如果參加培訓,別人會對我另眼相看。」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不應該有這樣的心態──因著父母是服事的人,就覺得自己與別不同。當時一位弟兄這樣回答他:「我的女兒也參加培訓,她說:我最不喜歡別人說我是某某的女兒,我有自己的名字,不需要別人對我另眼相看。」現今一些基督教團體仍存留世襲的觀念,有些神職人員認為要將自己建立的功業傳給下一代,可見聖品階級與平信徒的餘毒還未完全清除。

 總括而言,父母要讓孩子沐浴在神的愛中,認識神的主宰、神的恩典、神的憐憫,叫他不覺得自己有缺乏、被剝奪、被排斥、被遺棄,這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不要給孩子有特權,令他自以為高人一等。假若孩子自卑或自傲,就不會願意接受父母的帶領。

以身作則

 父母首先必須以身作則,才能對下一代有良好影響;特別是教會的傳道人,不能因著時間自由就輕易遲到。我們不是憑外面的禁慾主義來約束人,一切都是從內心發出的。父母需要為孩子禱告,約翰.牛頓(John Newton)的母親是非常敬虔的婦人,經常為他的得救禱告。牛頓頗具才華,卻很調皮;母親在他年幼時就傳福音給他,為他禱告,求主拯救他。牛頓年輕的時候就離家當海員,行為放蕩,之後更參與奴隸買賣。有一次在海上遇見狂風巨浪,生死繫於一線,他呼求神,神就拯救他。自此他轉向神,人生完全改變。他寫了多首詩歌,最著名的就是「驚人恩典」(Amazing Grace);這首詩歌幫助了無數的人,連監獄裡的罪犯聽了都感動到流淚,這都是聖靈的工作。

 牛頓從前是販賣奴隸的人,得救後就傳福音、服事人。晚年的時候,他影響了一位英國國會的年輕議員,這位議員成為廢除奴隸法案的主要推動人,最終廢除了此法案。這一切都源於牛頓的母親常為他禱告,求神使他成為一個被神使用的人。今天我們不應滿足於孩子得救不沉淪而已,我們的眼光要被擴大,也要讓下一代有遠大的眼光。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生在一個大家庭裡,有眾多兄弟姊妹。雖然家境清貧,但他們有敬畏神的父母。每天吃過早餐後,父母就會到房間裡跪著禱告,這時孩子們都不敢鬧玩,因為他們知道這時段很重要。由此可見,這個家庭實在有敬畏神的心,後來衛斯理和他的兄弟為英國帶來巨大的屬靈影響,這是由於父母在他們年幼時,就把敬畏神的種子埋在他們裡面。

訓練子女

 當然,我們還要讓孩子學得一技之長,悉心培養他們,使他們可以發展神所賜的天賦。每個時代的情況都不同,但父母都盼望孩子有出息。「有出息」並非指修讀具經濟效益的學科,或投身高尚的專業,而是主耶穌所說的比喻(太廿五14-30;路十九11-27):主人要往外國去,叫了三個僕人來,一個給了五千兩銀子,一個給了二千兩,一個給了一千兩。那領五千的去做生意,另外賺了五千,那領兩千的也照樣賺了兩千,主人稱讚他們是忠心的僕人。那領一千的卻把銀子埋在地裡,說主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主人對他說:「為甚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呢?」

 「連本帶利」就是有出息,不一定要賺回五千或兩千,而是擺上自己的那一份;「銀行」是指教會,假若每個人不論能力大小都願意擺上,那麼人人都是有出息。我們要按著神給孩子的機會,培養、鼓勵他們,使他們在有生之年可以服事那個時代的人。

 下一代需要從小操練性格,在學階段就要學習謙虛、守時、負責任、不輕諾寡信、做事有始有終…同時,我們要訓練下一代成為能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成為問題的一部分,作了別人的難題。我們要幫助下一代成為紮實和給出去的人,不要仰賴捷徑和關係,不要存有聖品階級的世襲思想,而是成為有能力接棒的人。

(朱永毅弟兄專題信息,未經講者過目。)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頁面
家訊
分區動態
主日報告
信息錄音
資源庫

更多...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家訊
頁面
分區動態
主日報告
信息錄音
資源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