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 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 要祝賀人,平安二字,可算是最常用的話,例如祝你平安、闔第平安、四季平安等等。人人都喜歡平安,盼望平安,祈求平安。我們基督徒,喜歡祝福別人平安,也願自己平安。使徒們寫信的時候,每逢問候,就題到平安,並且把平安與恩典相題並論,可見平安在聖經中不是件小事。那麼,平安是甚麼?怎樣的情形叫作平安? 世人的平安 約翰福音十四章廿七節,主耶穌在受死的前夕,對門徒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從這節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兩種平安,一種是世人的平安,另一種是主給我們的平安。我們可稱作世人的平安。和基督徒的平安。 這兩種平安有甚麼不同呢?我們先看世人的平安。世人的平安,就是一般所謂無病無災的平安。無病,除了不生病、身體健康外,也包括沒有交通意外等事情;無災,包括天災人禍、損失、口舌、打官司等等。願你平安,就是願你平安無事、無病無災。 基督徒的平安 但是基督徒的平安怎樣呢?是否和世人的平安一樣呢?當我把聖經裡說到平安的地方,逐個的看一看,就發現我們基督徒的平安大有不同。最不同之處,乃是世人的平安大半在身外,如同天災人禍差不多都發生在身外,不發生事情,人就平安。但是基督徒的平安,差不多都是指身內的平安,或作內心的平安。基督徒的平安,大都是指內心的一種光景,心中四平八隱、安適舒坦。願你平安,就是願你內心有這種平安。 我們看主耶穌在復活那天晚上,來到他門徒中間的故事。他的門徒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那時門徒們心中的光景,可以料想得到,他們很害怕,怕猶太人的迫害,怕前面是死路一條。他們灰心,因他們所倚靠的主被釘死了,一切都無望了。他們懊喪,因他們丟棄了職業,拋棄了家庭,三年半之久跟隨耶穌,現在落得一場空。那個時候,他們內心的悲傷、悔恨、灰心、喪氣、懼怕、畏縮,達到極點。那晚他們聚在一起,我不信能彼此互相安慰,不過是愁人說與愁人聽罷了。 就在這種無可奈何的情形下,主耶穌來了,主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你想,主說平安,只不過給他們一點口頭人情麼?不!他們看見主,就喜樂了。主說平安,就有平安。他們內心的不平安,因著主就一掃而空,而由喜樂代替。所以基督徒的平安是內心的,是主在心內而出現的一種光景。 賜平安的神 新約聖經告訴我們,真正的平安是從神從主來的。例如: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神,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又如: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再如: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全本新約,說到神並主賜平安的地方,有廿七次之多。可見平安不是件小事情,乃是出於神,是屬基督的大事。基督被人得著,人的內心就有一種光景,叫人覺得穩固、平和,這種光景就是平安。 當人還沒有得著基督的時候,人的心裡並沒有平安。就是沒有天災人禍,沒有疾病損失,內心還是有恐懼,有虧欠,白天不安坐,夜晚不安眠,何嘗有平安?人內心沒有平安,就尋求平安,但是哪裡能找到內心的平安呢?要得到平安,還是在於得到基督,因為平安在基督裡,基督才是真平安。 首先,基督在十架上的死,消除了人的罪,也消除了神人之間的仇恨,使神與人不但相通,更能相親相愛,相好無間,所以基督成了神和人之間的平安。(中文聖經譯作和平,原文也是平安。)神人之間的平安,是一切平安的根源,人的恐懼、不安、悲觀…都是從神人之間的隔閡來的。神從前對人只有怒氣、只有審判,人對神不過是反抗,敵對,所以人基本上沒有平安。基督死了,把神人之間的間隔消除,帶來神人之間的平安。當基督降生的時候,有天兵讚美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神得榮耀,人得平安,都是因為基督。 我們享受基督作平安,與環境好壞不太有關係。環境可以隨時改變,但是基督徒的平安不改變,甚至環境越是艱難、困苦、逼迫、打擊、損失、痛苦…裡面更加有平安,也沒有人能夠奪去你的平安。像彼得、保羅、西拉等使徒,關在監中眼看就要被殺,但是都能在平安中睡覺,在平安中唱詩讚美神,因為他們有基督的同在,心中就能既平且安。外面的風波吹打不進來,攪不動基督徒的平安。 生命的平安 我們還有一種平安,叫作生命的平安,也在我們內心的深處,和我們日常生活有關。原來我們基督徒裡面有靈,外面還有肉體,肉體裡面還有罪住在其中、若我們隨從肉體,就會犯罪失敗、跌倒,失去我們的平安;若我們隨從裏面生命的靈,拒絕肉體,就能勝過罪和死,結果就是生命、平安。羅馬書八章五節和六節說:「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靈的人,體貼靈的事,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靈的乃是生命平安。」這裡所說的死和生命平安,都是指我們心中的光景。我們若體貼肉體,生活失敗,內心的光景就發死;若是體貼裏面的靈,生活得勝,內心就有生命平安。我們的日常生活,怎樣保持在平安中呢?就是生活行動一直隨從裡面的靈,這是我們平安的秘訣。願你平安! |
版權屬 香港教會書室 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