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號聲

2018
十一月

十一月
21

經上也是這樣記著說: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靈的活人。末後的亞當,成了叫人活的靈。(林前十五45)

  亞當是第一個受造的人,基督乃是創造他的主。一個是受造者,一個是創造主,在地位上,兩者原不能相提並論。但是爲了救贖我們,創造的主竟然來成爲受造的人,使這個救贖大功完成,使我們這些蒙救贖的人,不但感到驚奇,也成爲我們的歌頌,讚美這奇妙的救恩。

人的特點

  亞當雖然是個受造,但他高過一切受造之物,並且與其他受造截然不同。從創世記一章二章中看來,亞當具有幾個特點,是其他受造之物所沒有的:

  第一,亞當是個「人」,是神全部創造的中心,是神偉大旨意的寄託,是最後受造的卻扮演了主角。其他受造之物,即或是缺了一兩項,並不影響神的旨意;若缺了人,神的旨意就不能完成。

  第二,在創造亞當的時候,「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這裡的「他」,乃是指基督說的。雖然基督尚未出現,但因基督乃是神的形像,亞當的形像和樣式就照著基督而造。以後基督又照著亞當的形像,降世為人,或先或後,十分奇妙。人要像基督,乃是神一貫的心意。

  第三,神用地上的塵土為人造身體,但又「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因為神把生氣吹入,亞當就與其他動物不同,是特別有「靈」的「人」,能與神交往、親近。

  第四,神也賜福給人,並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亞當的子孫,不論有多少千萬個,都包含在亞當裡面了。亞當不但是人類的祖先,又因為他包羅了全人類,所以也是人類的代表。他的行動,他的地位,甚至他的性情,都關係全人類。所有亞當的後代,都要和他同命運。

  第五,神曾要亞當憑他自由的意志和揀選的能力,選擇吃生命樹的果子,或是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所以亞當有獨立的能力,要揀選甚麽,都由他自己,連神也不去強逼。直到今天,神還是尊重人自己的揀選,不加強逼。

人的墮落

  到了創世記第三章,說出亞當經不起蛇的誘惑,錯選了分別善惡樹,吃了不可吃的果子。在行為上,他犯了罪,觸犯了神的公義;在地位上,他離棄了神,傾向了撒但,成了背逆神之人;在性質上,他失去了純潔優美,受了玷污。亞當成了罪人,成了背逆之人,成了墮落之人。

  亞當墮落,在神的計劃和旨意上,影響極大。人既是神計劃的中心和主角,神整個計劃就因此停頓,因為神失去了人。人的靈因犯罪而死亡,與神隔絕,死也臨到眾人。亞當的一切後代,也和亞當一樣,站罪人的地位,又帶著會犯罪的性情。世上的人,不論甚麽膚色,不論住在哪裡,因為是亞當的子孫,所以生下來就在罪人的地位上,就如奴隸吋代,奴隸生的孩子仍舊是奴隸一樣。

  同時,不論甚麽樣的人,生來就有會犯罪的天性,不必教導他,自然就會犯罪。人而不犯罪,倒是違反他的天性。因此,世人愈來愈墮落,罪惡也愈來愈大,統統身不由己的走向一條道路,就是犯罪、死亡、審判、滅亡。亞當的墮落,造成全人類的悲劇,也是神的損失,因為神的計劃,因人的墮落,未能成功。

末後的亞當

  基督所以要成為人,是因為兩個主要原因:一、神愛人也看重人,他要把人拯救回來;二、神的計劃仍要藉著人來完成,使撒但徹底失敗。

  到了預定的時候,基督就藉著童女馬利亞,降生為人。基督不是約瑟生的,若是約瑟所生,則仍舊是亞當,仍舊是墮落的人。他只從馬利亞取了個肉身,經過生產、生長,成了個十足的血肉之人。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四十五節,稱神創造的亞當作首先的亞當,意思說:在他以前沒有亞當,沒有人。那裡又稱基督為末後的亞當,意思說:基督也來成了個亞當,卻是另外一個亞當,而且在基督之後,也不再有亞當了。因此,在神看來,全世界只有兩個亞當,兩個人。你若不在首先的亞當裡,你就在末後的亞當裡,你不可能兩面都不在,也不可能成為第三個亞當。

基督也來成了個亞當,就叫我們這些原在亞當裡的墮落罪人,有了逃脫出來的機會,因為基督與我們相聯了。他若永遠是基督,我們也永不能與他相聯,他成了亞當,成了人,我們就可以與他相聯了。而且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我們不但因信與他相聯,而且也因信與他同釘十字架,死了。基督的死,就成為我們的死,死把我們從亞當裡消除了名字,我們就不再屬於亞當。

  基督不但死了,他又復活了,我們因著信,也就在復活裡與他一同復活。這樣,我們在首先的亞當裡因死而消除,在末後的亞當裡,因復活而出生。我們的地位,就從亞當轉到基督。我們仍舊是「人」,不是「罪人」,是個在基督裡的人,是個重生了的人,是治死了犯罪性情的人。

  神藉著基督的拯救,就得著我們這些新造的人,可以在我們身上,重新成功他的旨意。這些人有基督作生命,就是神的生命作我們的生命,叫我們不但外形像他,裡面生命也像他,並且憑著裡面生命之靈,能以與神相通、相聯,使神在我們身上彰顯出來。我們當把基督的救恩傳揚出去,使更多的人,都脫離亞當罪與死的範圍,遷到基督裡,和我們一同來完成神的旨意,使神得榮耀。

版權屬 香港教會書室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