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3-31節
哥林多前書十一至十四章,論到教會聚會幾方面的實行,包括:蒙頭、擘餅、運用恩賜等,說出何謂合神心意的聚會光景。十一章上半章講蒙頭,與「頭」有關;下半章講擘餅,與「身體」有關,均聯繫到神的心意。
初期教會的實行,是擘餅與晚餐並行,聖徒帶著食物來聚會,一同擘餅然後吃晚餐。哥林多教會的聚會卻大有問題,保羅說他們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為富有的聖徒帶備豐富食物,卻不與人分享;貧窮的聖徒只帶備小量食物,難以飽足,以致這個飢餓,那個酒醉(20-21節)。保羅說這是藐視神的教會(22節),接著向哥林多聖徒講解擘餅的意義。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23-25節) 擘餅聚會是最重要的聚會,是主親自設立的,主親口講解餅、杯的意義──餅代表主的身體,杯代表用主的血所立的新約,並且親手示範擘餅,一再說你們要「如此行」。「行」是命令語態,強調這是主明確的吩咐,「為的是記念我」──整個聚會的中心內容,就是主自己。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26節)「表明」原文有「傳講」、「宣告」、「陳列」等意思,桌上所陳列的餅和杯,代表身體和血分開了,即代表死亡。主的死是全宇宙最重要的事──生命的主竟然為我們死了!我們擘餅喝杯,就是宣告這事實。 我們每週記念主的死,因救恩是從主的死而來;主在十架上說「成了」,救恩因此成就。主若不死,我們的罪就不得赦免,人生沒有盼望;主愛我們,為我們死,就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釋放我們這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 主的死是包羅萬有的死,消極方面,解決了一切問題,包括:魔鬼、罪惡、世界、自我等;積極方面,主死而復活,將生命賜給我們,使我們作神的兒女,也成為一個身體,且有榮耀的盼望──「直等到祂來」,那日祂要提接我們。
一週過一週我們參加擘餅聚會,會否變得因循?如果令自己聚會不因循?首先要清楚擘餅聚會的意義,並且要有預備,不隨便。每次聚會,不但準時,更應早到,預備好心情,向主敞開。若心不在焉,很難有感動;若用心用靈唱詩、讚美、阿們,就很容易有感動,而不是循例地聚會。 對於慣常的事物,人大多不會珍惜;直到有一天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若我們以為每週必定有擘餅聚會,就很容易變得不珍惜。其實聚會非必然,將來或因政治環境轉變而不能聚會,或是我們離世,或是主回來,都不能繼續聚會。若每次聚會,我們都想這是最後一次,就會好好珍惜。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十25)主快回來,這提醒我們要珍惜聚會,不錯過每一次聚會。
「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27-31節) 「按理」指用恰當的態度來擘餅,要省察自己,要分辨這是主的身體,否則會受管教。我們是基督的身體,要有身體的實際;若沒有身體的實際而領受主的身體,這是主不喜悅的。故此,若我們與肢體有嫌隙,必須先與對方和好,然後才可擘餅。 主的心意,是要得著一個弟兄和睦同居的身體,肢體相連,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迎接祂回來。故此我們必須與弟兄姊妹和好,求主得著我們。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廿四章,對門徒講說末日之前的預兆,包括: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等等。主回來的日子近了,我們當怎樣預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