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十五5) 主耶穌常用一些自然界中常見的東西,來說明屬靈的深奧之事,例如:天上的父神是怎樣的性情?他要作甚麼工作?神和人有甚麼關係?人應當怎樣對待神?基督是誰?他來作甚麼?基督和聖靈有甚麼關係?基督和教會又有甚麼關係?還有其他許許多多屬靈的事,原本是人的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末曾聽見,心也未曾想過的,主耶穌就用我們常見的東西作比喻。藉著比喻,我們就可以懂得屬靈的深奧之事了。
約翰福音十五章中,主用葡萄樹作比喻,對門徒們解說了一件屬靈的深奧之事。葡萄樹是常見的果樹,並不希罕。但是想到基督在創造天地萬物的時候,造了這樣的一棵樹,樹裡隱藏著屬靈的奧祕象徵。時候到了,基督又來到地上,把這個隱藏的奧祕給我們解開,使我們認識我們和基督的關係,真是奇妙極了! 約翰福音十五章一節,主說:「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第四節和第五節說:「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 主的話告訴我們,他和我們基督徒的關係,不是我們平常以為的那麼遠。不論猶太人和外邦人,平常都認為神離我們很遠,都認為神在高高的天上,極其神祕,我只可在遙遠的地方拜他,對他訴苦,向他祈求。我這樣的拜他求他,他有沒有看見、聽見,我也不知道。也許我的心虔誠,就會蒙神垂聽。我們中國人對神的態度認為是心誠則靈,因為我們和神距離太遠,太有隔膜,無法捉摸。 但是基督來到世上後,不但時代變了,神和人的關係也大大的轉變了。神不是隱藏在高高的天上,未曾叫人看見;他已經藉著人形來到地上,名叫耶穌,住在人中間了。這件事實在難以叫人明白,這麼偉大的神,怎能成為這麼微小的人?耶穌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人宣告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我與父原為一!這也告訴我們說,神來到人間,和人相聯了!這豈不是個大轉變?
主耶穌又對門徒說,我不是永遠的和你們同出同進,我要被殺害。門徒們又被主的話搞糊塗了。門徒以為說,我們剛剛才領會,你就是成為肉身的神。你怎麼又要去死?這怎麼可能?你怎麼能死? 主就在他臨死之前,詳細地對門徒解釋,他去死,要為世人擔罪,因為他是背負世人罪孽的羔羊。另一面,他要藉著死,解開肉身的束縛,脫下肉身,成為聖靈。聖靈就是保惠師,主耶穌死了,可以脫下肉身,更要藉著復活,化身為聖靈。他成了聖靈,就可進到門徒的裡面。從那時起,誰信基督耶穌,接受他作救主,他就進到誰的裡面,作信他之人的生命,與這個人合而為一。 所以神成了肉身,叫作耶穌,是一大轉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復活成為無形無體的聖靈,又是一大轉變,叫神不單是來到地上,和人談話來往、同出同進,更能在聖靈裡,住在人裡面,和人的靈成為一靈,神與人在靈裡合一。 基督耶穌就用葡葡樹來形容我們與他的合一,當我們信了基督,也就是接受了聖靈,基督與我們,因著這靈,就成為一。哥林多前書六章十七節說:「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我們的神不再是遠遠的藏在天上,看不見、摸不著,也無法猜測的一位。如今乃是在基督裡,藉著靈,神與我們成為一了。 因此主說,他是葡萄樹,我們是枝子。枝子和樹是無法分開,原本就是一體。我們和主的關係也是這樣,因著聖靈,我們和基督不是分開的,乃像枝子和葡萄樹的聯結一樣,完全是一。很多基督徒在觀念上,還以為基督升天之後,仍舊坐在天上眾星的上面,向他禱告和敬拜的時候,還有遠不可測的感覺。也有人為要解除自己這個虛無飄渺的感覺,就在面前掛一張耶穌像,天天向著像敬拜一番,好叫耶穌靠近一點。這種基督徒,因為沒有啟示,以為基督還很遠,所以生活很孤單、很可憐。豈不知主和我們已成為一靈,他就在我們裡面,他和我們的關係,如同葡萄樹和枝子相連一樣。
主不但告訴我們他是樹,我們是枝子,完全聯結在一起;也告訴我們,父神乃是栽培葡萄樹的人。主的話不是說父神和他分開了,父和他永遠不會公開,父與他永遠為一。主話的意思,是說這棵葡萄樹的生命根源就是父。父不但是生命根源,也是把樹和枝子聯為一的生機,又是叫全樹生長的生命汁水和營養。從外面看這棵屬靈的葡萄樹,乃是基督和基督徒,如同樹和枝子。若看這棵樹的內容,乃是神的生命貫通全樹,叫樹生長,欣欣向榮,結出累累下垂的果子。 我們作基督徒的人,既然是葡萄樹的枝子,所以我們基督徒生活和工作,也就與前不同。我們不是遙拜天上的基督,乃是讓基督從我們身上活出來。這就是主說的「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我們和基督彼此相住,就等於枝子連在樹上,樹的汁水自然通到枝子上,枝子自然就多結果子。我們基督徒的生活表現,我們的為人和處事,就是我們的果子。若是堅持在與基督相聯的地位上,憑基督活,生活上必定有好果子。主說:「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 |
版權屬 香港教會書室 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