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遠征軍死裡逃生的故事 一九四二年中日抗戰期間,日本軍攻入緬甸,企圖切斷中國唯一的對外補給線。 那年我隨遠征軍進駐緬甸,準備截擊揮軍北指的日軍。我們兵分三路,倉促間與日軍遭遇,戰情對我方不利,東路節節向北敗退,撤回雲南省。西路則與日軍鏖戰兩晝夜,在仁安羌雖救出七千多英兵,但大軍仍在敗退中。 當時我在後方臘戍,那是個中緬未定界的叢山峻嶺區,只有些少數民族聚居。大軍敗退時,情況混亂,我也在砲火聲中往國境線逃去。 埋寶河邊 我和一位戰友到了雲南與緬甸交界處,居然走起運來,發現好些別人逃命時遺下的翡翠石,每一塊均有幾斤重。因為石頭均經打了幾個洞,透過孔道,可以清楚的看到裡面晶瑩透亮的翠玉,真是稀世奇珍! 我們想,這回可發大財了,下半生可以享受不盡。於是兩人你五塊、我四塊的,把寶貝縛在腰間,一面匆匆趕路,一面慶幸此生衣食無憂,戰爭結束後便可衣錦榮歸…。 我們每人腰裡揣著幾十斤重的「石塊」,越走越沉,後面又有追兵趕到,為了逃命,只得一路上忍痛一塊一塊的扔掉,最後每人只留下最大的兩塊。及至來到一條大河邊,水急河寬,橋樑早已炸斷,又苦無渡船。我們在岸邊計算打量,自忖隻身過河已很困難,何況還揣著塊「石頭」? 思前想後,決定將寶貝埋在岸邊,作了記號,泅水過河。 葬身大水 河水湍急洶湧,我們在水中掙扎著朝對岸游去,中途有多次力不能勝,好不容易過了河,爬上岸來倒頭便睡。不知過了多久才醒來,彼此的衣服早已被太陽曬乾了。於是再起程,一路上那位戰友仍念念不忘河邊的寶石,捨不得就此丟下,竟想再回頭取來。我力勸他只是不聽,也只好跟他一起再回到河邊,眼巴巴看著他下水往對岸游去。 那裡想到還未到河心,只見他雙手亂舞,伸手求援,幾個起伏,就不見了人影,活活的葬身在大水中。目睹這場慘劇,嚇得我慌忙逃跑,直至到了大軍聚集處才驚魂甫定。 事隔五十年,回想起來,仍使我唏噓不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話真是一點不錯。人在世上一味貪財,卻未想到生命比億萬的財寶更寶貴。 許多人一生營營役役,用盡心計,巧取豪奪,不惜拋妻棄子,賣友求榮、損人利己;卻不知錢財無定,惟有人的靈魂才是無價的至寶。耶穌基督曾說過︰「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了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來換生命呢?」人縱然擁有全世界,是否能長生不死,永享安樂呢?假如當年我也想取回那塊寶石,那麼我也就像那位戰友一樣屍沉河底。即或倖免,日後也可能因那些寶石而死於非命,那裡還有機會認識這位寶貴的耶穌以至得救呢? 人間地獄——野人山 提起得救,使我又想起當年中英聯軍怎樣歷盡千辛萬苦,越過野人山,到達印度的驚險事蹟。 野人山在今雲南省騰衝縣西北,綿亙千餘里,是中、印、緬交界之地。傳說山上多野人,所以叫做野人山。 據那些到過這一帶的人說,野人山簡直是人間地獄!亂山中谷深萬丈,落葉及膝,巨大的蟒蛇能把人整個吞下。進了野人山,虎嘯狼嗥不絕於耳,此外,還有由毒蚊所帶來的瘧疾,能使人突然發病,發高燒,倒地發抖。 在這人跡滅絕的深徑,腐臭的瘴氣像無窮無盡的煙海,厚厚的擋著人們的去路,一旦吸進體內,就會引起劇烈的嘔吐,甚至死亡!還有一種像樹葉般大小,呈青黑色,帶著黏液蠕動著的螞蝗,會神不知鬼不覺地鑽進人的肌肉裡大量吸血,拖拉不出! 得救關鍵——小小的無線電機 當年我的一位親戚在敗退時,與英軍混合退入這一片死域,迷失在深山之中,不辨方向。武器、輜重、彈藥全失,又加缺水斷糧,只得眼睜睜的看著同伴相繼死去,也顧不得埋葬。不論英國人,中國人,印度人,在這種死亡下,一律平等。 正在絕望之際,忽有友軍的飛機前來偵察。可惜的是山高林密,無法發出求救訊號,原有的無線通訊器材不是扔了,就是失靈。正在這生死關頭,有一個士兵試試撥弄一架失靈的無線電機,想不到竟與友軍的飛機聯絡上了。隨即軍需品、藥物、糧、水、食物,源源從天而降,使瀕臨死亡的軍兵如獲至寶,最後終於受引導進入印度,脫離險境。 這批遠征軍的遇救,不是靠著匹夫之勇,也不是有何善行才幹,乃是仗著一具小小的無線電機,與天來的飛機通上了消息。 同樣,今天世人的光景,就像身處危地的軍人,若想在生命的戰場上獲救,脫離魔鬼的轄制,解開罪惡的捆綁,唯一的方法就是與天上的神通上消息。 神是靈 人怎能與看不見的神通消息呢?乃是藉著我們的心靈,因為神就是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 祂。一具小小的無線電機,尚且能挽回許多人的性命,免得棄屍荒野;同樣人若用心靈向神發出真誠的禱告,就必能認識神,感覺到祂的存在,得蒙拯救。因為祂曾應許過︰「…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 (馬太福音七章八節) 無線電波雖非肉眼可見,卻真實到能救幾千人的生命。各位讀者,當你讀到這裡,您若能靜下來,好好的用心靈向主耶穌禱告說︰「主啊,赦免我的罪,救我脫離死亡與沉淪,賜我永遠的生命。」如此,您也必能得救。 「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神),就以永生報應他們。」(羅馬書二章7節) ——本文見證人蒙主保守,如今已七十多歲,現為傳道人 |
版權屬 香港教會書室 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