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這次特會,我們從亞伯拉罕一生來看怎樣走生命的道路,也就是十字架的道路。第一堂交通到生命的起點。神的選召,與神永遠的旨意有關,選召就是境界的遷移,從一個境界出來,進入另一個境界。當神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神要他離開,也要他進入( 創十一31,十二1;徒七3),這就是蒙召。同樣,我們必須離開舊的境界,進入新的境界,才有生命的經歷,才是走十字架的道路。走十字架道路不單是受苦,也是境界的問題;若不在正確的境界裡,就是白白受苦。
神的旨意 蒙召是與神的旨意和人的墮落有關,神按著他永遠的定旨造人,是要人彰顯他、代表他(創一26-28),對付他的仇敵。神是永遠而無限的,神所造的人卻是短暫而有限─人在時間裡是短暫的,在空間裡是有限的,如何在時空裡來彰顯、代表永遠無限的神?為此,神創造的是團體人,是一對夫婦(創一27)。 神造了這對夫婦,就祝福他們,要他們生養眾多,在時間上有延續;也要遍滿地面,就是在空間上有擴展。這樣,在時空裡有限的人,藉著時間上的延續和空間上的擴展,在每一個時空裡都可以彰顯永遠而無限的神,這是何等榮耀! 神將人擺在伊甸園裡,當中有生命樹和善惡知識樹,代表兩個不同的境界,也代表兩個不同的原則。生命樹代表以神作生命、倚靠神的原則,善惡知識樹代表向神獨立的原則。神將人擺在生命樹前,是要人接受生命樹作生命,活在生命的境界裡來完成神的旨意,但人受了撒但的誘騙,沒有吃生命樹的果子,反而吃了善惡知識樹的果子,因而背叛神而墮落。人墮落後,躲藏起來,神就來尋找人,問亞當:「你在哪裡?」亞當的反應是害怕,這說出人在錯誤的境界裡,與生命隔絕,落到死亡和黑暗裡,是會害怕的。到了創世記四章,亞當的兒子亞伯與該隱都向神獻上供物。神看中亞伯和他的供物,因為亞伯是照著倚靠神的原則而獻祭,蒙神悅納;該隱則靠自己勞力所得而獻祭,不蒙神悅納,因此他發怒,把亞伯殺了。神來找該隱,問他:「你兄弟亞伯在哪裡?」 神的選召 神問亞當和該隱的問題都是用「在哪裡」一詞,就是在哪一個境界的意思。神造人是要人進到生命的境界裡,這才能完成神的旨意,但人墮落後,就在死亡的境界裡,並且一再墮落,達到極點,於是神用洪水來審判。洪水之後,人在巴別要建造一座塔,宣告向神獨立,因此神變亂他們的口音,眾人便分散在全地上。 當時仍有背叛的人留在巴別,他們從事拜偶像的事業;這時候,神就來呼召亞伯蘭,要他從吾珥(位於巴別)出來,在境界上有了遷移。神曾兩次呼召亞伯蘭,第一次在吾珥(徒七3),當時亞伯蘭與父親他拉一起離開本地、親族,走了四分三的路程,就停在哈蘭。當神在哈蘭向亞伯蘭第二次顯現時(創十二1),特別題到「父家」,說出不單要離開那地方,還要離開一切舊有的人際關係─不單要離開遠親,連近親也要離開,可見蒙神呼召是非常嚴肅的事情。 蒙神呼召的關鍵,在於榮耀的神向我們顯現。惟有無價之寶的一現,才能把我們帶離偶像之鄉,到迦南美地;除非我們的靈看見過他,我們的心被他所奪,否則我們付不起走生命道路的代價。 亞伯蘭蒙神呼召的經歷,不單是他一人的經歷,也配上了他拉和羅得的經歷。他拉沒有見過神的榮耀,沒有頭手蒙召的經歷,他走到哈蘭,就死在那裡。神第二次呼召亞伯蘭,他就離開哈蘭,與羅得往迦南地去。羅得與他拉一樣沒有頭手蒙召的經歷,以致經不起肥沃平原的引誘,遷移到所多瑪去,結果因著亞伯蘭的代禱,才倖免於難,僅僅得救,可見頭手蒙召的經歷是何等重要。神在亞伯蘭身上的呼召不僅為著他個人,乃是要他成為蒙召族類的開端。從亞伯蘭到以撒、雅各、以色列會眾,直到教會,每個人都是蒙召的,必須自己有頭手蒙召的經歷,這樣神的旨意才能延續下去。 築壇獻祭─定向 生命經歷的開始,就是蒙神呼召,也就是境界的遷移,離棄偶像,歸向真神,從撒但手下歸向神,從黑暗歸向光明。我們在生命的經歷裡必須有定向,就是築壇。築壇與獻祭有關,聖經第一次題到築壇是在創世記八章20節,當神用洪水審判墮落的人類後,挪亞出方舟首要的工作就是築壇,將潔淨的牲畜和飛鳥當作燔祭獻給神。燔祭是完全燒掉,為著讓神享受;挪亞所作的討神喜悅,因為他與神的旨意配合。神的旨意乃是要人在時間上有延續,在空間裡有擴展,可以在任何的時空裡代表神,並彰顯神的榮耀。 挪亞得著啟示築壇獻祭,與神的心意配合,然後神就重申造人的目的(創九1、6-7)。築壇需有啟示,且與神的心意有關,所以亞伯蘭到了迦南地以後就築壇獻祭(創十二7)。當時亞伯蘭沒有孩子,人地生疏,舉目無親,神卻啟示要將這地賜給他的後裔。神的應許不會落空,神應許亞伯蘭有後裔,他就深信自己的後裔同樣蒙神所召,於是就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挪亞與亞伯蘭的築壇都與神的旨意有關,若我們有這看見,無論何種景況都能築壇,為著神的旨意獻上燔祭,如此就有了生命經歷的定向。 支搭帳棚─定位 亞伯蘭不單有生命經歷的定向(築壇),也有生命經歷的定位,就是過支搭帳棚的生活。帳棚說出不在地上生根。我們活在世上卻不屬世界,因為我們是蒙召的人,是聖別的人,走生命的道路,過著帳棚的生活。我們不單不屬世界,而且不被這世代模塑(羅十二 2),反要模成神兒子的形像;模塑是外面的,模成是裡面的故事,這也是境界的問題。世界要我們留在潮流的境界,在這境界裡不能走生命的道路,也不能完成神的旨意。我們需要回到主面前,被模成神兒子的形像。 主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4) 「住」就是支搭帳棚的意思,是暫時的,不在地上生根。主耶穌來到地上完成父的旨意,成功了救贖,就離開世界,他在世上的時間是短暫的。他支搭帳棚在我們當中,是我們的榜樣,也是我們的激勵和目標。我們走生命道路時,不單知道為何要走,而且也知道如何走,這是生命經歷的定位—支搭帳棚。 生命經歷的盼望 在亞伯蘭的經歷裡,除了蒙召、築壇和支搭帳棚外,還蒙神改名字。神呼召亞伯蘭作蒙召族類的開始,應許他有許多後裔並要得福,萬國也要因他得福,但他一直沒有兒子。到了無法繼續忍耐時,他接受了撒拉的建議,用肉體的方法生了以實瑪利,以致十三年之久神沒有向他顯現。直到九十九歲,神再向他顯現,可見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 29)。 亞伯蘭能夠答應神的呼召,乃是因為榮耀的神向他顯現,使他能夠跟隨神,能有築壇、支搭帳棚的經歷,但他還是有軟弱。時間對人是最大考驗,亞伯蘭七十五歲蒙神呼召,到了九十九歲還沒有得著應許的兒子,這時神向他顯現,重申神的應許。神對他說:「從此以後,你的名不再叫亞伯蘭,要叫亞伯拉罕,因為我已立你作多國的父。」(創十七5) 「亞伯蘭」的意思是崇高的父,只局限於自己的家庭,惟有被神擴大稱為多國的父(亞伯拉罕),才能符合神的旨意。亞伯拉罕是新族類的開始,他相信神的應許,就被神稱為義,並且接受割禮,除去肉體的自信。羅馬書四章9-12節題到亞伯拉罕受割禮之前,因信被神稱義,所以成為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使他們也算為義。亞伯拉罕不單是舊約蒙召的以色列人的祖宗,也是新約蒙召族類的祖宗,所以我們稱他為信心之父。 亞伯拉罕的經歷,給我們何等的鼓勵。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是不會廢掉的,因為神的選召是與他的旨意配合。我們若活在生命的境界裡,就與神的旨意合拍,就能夠摸著神的心意。今天我們走在生命的道路上,不單有生命經歷的開始,也有生命經歷的定向、定位和盼望。我們是滿懷盼望,清楚看見生命道路的目的,也清楚看見十字架工作的目的。讓我們彼此勉勵,甘心樂意與神的旨意配合。 |
(全教會特別聚會第二堂信息摘錄,朱永毅弟兄講,未經講者過目。) |
生命的經歷
亞伯拉罕—神選召的器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