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歷程
已過的全教會特別聚會,我們從亞伯拉罕的一生,來看如何走生命的道路。生命的道路是十字架的道路,也是信心的道路。亞伯拉罕的一生不是從出生開始直到死亡終結,他生命的起點是從蒙召開始。 根據創世記十一章26、31-32節,他拉應在一百三十歲生亞伯蘭,所以亞伯蘭應該不是長子。當神第一次向亞伯蘭顯現時,他當然很興奮,就說服父親離開吾珥,他拉就帶著亞伯蘭、撒萊和羅得來到哈蘭,並死在哈蘭,這時神再一次向亞伯蘭發出呼召:「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創十二1)亞伯蘭的一生就從那時有了新的開始。 七十五歲的亞伯蘭蒙召出哈蘭,到了迦南,神又向他顯現,對他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創十二7)從此以後,神與亞伯蘭的關係就延續到他的後裔,所以神的應許與以撒是息息相關的。過了十年,撒萊還沒有生育,她就提議亞伯蘭娶使女夏甲為妾,為他生子立後,想用人的辦法來成就神的旨意。亞伯蘭在八十六歲時生了以實瑪利,結果十三年之久神沒有向他說話。然而,神的應許不會落空,神要把這地賜給亞伯蘭的後裔,並且從以撒生的才成為他的後裔。十三年之後,神再向亞伯蘭顯現,應許他要生以撒,結果亞伯蘭在一百歲時就生了以撒。 亞伯拉罕生命的高點,都與神的應許和後裔有關。他生命的起點是在七十五歲,之後的過程是生命的經歷和改變。當他肯獻上以撒時(創廿二2),這是他生命的高峰。亞伯拉罕的另一生命高峰,是他差遣老僕人為兒子娶親(創廿四)。當利百加來到迦南地與以撒成親時,以撒年四十歲,亞伯拉罕年一百四十歲;以撒六十歲生了以掃和雅各,亞伯拉罕年一百六十歲。亞伯拉罕蒙神呼召,是蒙召族類的開始,經過了生命的起點、歷程、變化和高峰。他的生命高峰是在一百二十至四十歲之間,之後有人延續下去,生命沒有停止,正如希伯來書十一章9節所說,亞伯拉罕是與以撒、雅各同蒙一個應許,這是亞伯拉罕的一生。 過河的經歷 亞伯蘭生命的起點是在他蒙召的時候,蒙召是離開和進入,從一個境界出來,進入另一境界。亞伯蘭的蒙召還有一特別意思:他當時所在的地方是米所波大米,意思是「兩河中間的高地」,所以當蒙召時,就要從高處下到低處的河岸─先要謙卑,還要付上代價來渡河,這是亞伯蘭蒙召的經歷。 創世記十四章13節第一次題到「希伯來人」,意思是「渡河者」。亞伯蘭是渡河者,他蒙召的經歷就是渡河的經歷。吾珥是在河的南邊,哈蘭是在河的北邊,從吾珥到哈蘭的路程,是往迦南地路程的四分之三,並且要過河。神對亞伯蘭的呼召是要他過河 (書廿四2-3),不單從一個境界進入另一個境界,也要從河的這邊渡到河的那邊。這條河又大又寬,需要付上代價,並且過河以後就不容易走回頭路。 亞伯拉罕需要渡過大河才能進入迦南地,之後經過許多年代,到了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同樣需要過河(約但河),延續亞伯拉罕過河的經歷(書廿四14-15)。今天我們都在這條延續的線上,開始於生命的起點,就是亞伯蘭蒙召出來、過大河,其後代則過約但河。每一個信主的人,不單有蒙恩得救的經歷,也都需要有過河的經歷,就如亞伯蘭有頭手蒙召的經歷,神要他成為蒙召族類的開始,並且亞伯蘭在不同時間一直有過河的經歷。約書亞得著啟示,對這點看得很清楚,他藉著亞伯蘭蒙召的經歷,激勵當時的以色列人,要他們選擇所要事奉的對象:「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的事奉他,將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去事奉耶和華。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廿四14-15) 亞伯蘭的父親在大河那邊事奉偶像,亞伯蘭蒙召之後就開始事奉耶和華,所以約書亞作見證:「至於我和我家 (下一代),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這見證必須一直延續下去,這就需要下一代也有頭手渡河的經歷。保羅在腓立比書三章5節說到自己的背景,他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因希伯來人所生的不一定是希伯來人,這不是種族的問題,而是經歷的問題。過河的人所生的下一代也需要有過河的經歷,下一代不單指我們家裡的一代,也包括傳福音所得的屬靈後代。我們實在需要傳蒙召、渡河及境界遷移的福音,盼望主在這方面開啟我們,讓我們知道這見證該如何延續。 築壇與搭棚 亞伯蘭進入迦南地以後,就築壇獻祭,也支搭帳棚。「築壇」的「築」與「建造」是同一個詞,第一次出現在創世記二章22節:神用亞當的肋骨來建造女人夏娃,他們也預表基督和教會(弗五32),可見這建造是與神的旨意有關。聖經每一次題到「築壇」,我們不要單注意「壇」,也要注意「築」,壇的建造乃是摸著神的心意。 亞伯蘭在地上過築壇和支搭帳棚的生活,這兩種生活好像互相矛盾:建造是持久的,帳棚是暫時的,所以在他生命的經歷裡,有永久性的一面,也有暫時性的一面,如何使兩者平衡?神的旨意是永遠的、不改變的,我們在地上是暫時的,但在時間裡能夠與永久掛勾,在地上不落根,在世而不屬世,關鍵在於有築壇和支搭帳棚的生活。築壇就是定準人生方向,告訴我們為何生存在這裡,這是定向;支搭帳棚告訴我們不屬於這世界,因此不落根,這是定位,叫我們知道該如何在地上生活。 生命的高峰 亞伯拉罕獻上以撒,達到生命的高峰,乃因他有簡單的信,對神沒有禁區。他認識神行事的法則,知道神使死人復活,使無變有;他能夠這樣順服,將以撒獻上,因為相信神的應許不能落空,神的旨意必須藉著以撒來成就。整個獻以撒的過程相當漫長,從神吩咐亞伯拉罕開始,預備好一切,第二天動身,共走了三天的路程。在最後的一段路程,以撒背著獻燔祭的柴與亞伯拉罕同行,這時以撒還不知道自己將要被獻,可想而知亞伯拉罕的心情何等沉重! 抵達摩利亞山,就是神所指示的地方,獻以撒的這一刻終於到了!若我們是亞伯拉罕,寧願快快動手,讓悲痛快點過去。然而,亞伯拉罕沒有草草了事,他到了摩利亞山,首先築壇─建造好一座壇,還要把柴擺好,然後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把他放在壇的柴上。亞伯拉罕沒有忽略任何一個步驟,雖然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但態度是慎重的。對他來說,順服不是輕率、草草了事,這就是生命的高峰。 在亞伯拉罕三天的路程裡,特別在他築壇的時刻,既使沒有外面的流淚,但心情的沉重,自是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他知道這是神的旨意,所以他能夠有詩歌425首的經歷:「我要讚美,再要讚美,讚美何等甘甜;雖我邊讚美邊流淚,甘甜比前更加添;能有甚麼比你更好?比你喜悅可寶?主,我只有一個禱告:你能加增,我減少。」這樣的經歷,說出亞伯拉罕整個生命已達到高峰。 總結 在創世記廿二章中,以撒與亞伯拉罕同行,二人都過了河─不是亞伯拉罕拖著以撒,乃是一同過河。不單亞伯拉罕沒有掙扎,以撒也沒有掙扎,完全順服、不反抗。這順服的功課,就是生命的高峰。每一次在生命路程中,我們有渡河的經歷,這經歷就將我們帶到更高的境界。在這條生命的道路上,亞伯拉罕是起頭的人,然後是以撒,接下去是雅各、約書亞(以色列人),他們都是渡河的人。 今天我們也是蒙召過河的人,我們不是肉身的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但都是屬靈的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教會對在職青年滿有負擔,盼望他們在擇業、擇偶等重要關口上,都能過得好,都有頭手過河的經驗,都能作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從亞伯拉罕的一生,我們看見如何走生命的道路,有起點、經歷和變化,然後達到高峰。願主憐憫我們,都走在這條路上,一同往前。 |
(分區主日信息摘錄,朱永毅弟兄講,未經講者過目。) |